疫情後的組織用人與個人求職策略指南

  • 來源:胡言非語(ID:hutalking)
  • 作者:胡浩

是在找工作還是碰運氣?

筆者放在幾個招聘APP上的助理需求,長期無人問津,最近幾日卻收到了上百個簡歷。

問問其他企業的朋友,他們也都反映最近收到很多簡歷,甚至不管職位需求是否合適,都一股腦地把簡歷發過來。

很明顯,這次疫情還沒結束,很多人開啓了重新找工作的模式。

原以爲可以在上百份簡歷中挑出幾個好苗子,誰曾想,看了幾份就看不下去了。

這些簡歷基本都是這樣幾種類型:

第一種,瞎貓碰死耗子

看到有崗位需求,感覺自己差不多,就投一份。這種人往往目前工作狀態不佳,從簡歷都可以看出來,大學入學年度居然是1900年,細節反映了一切。

第二種,騎驢找馬

在簡歷中看不到求職意願,只是把自己的基本經歷呈現出來,表達的態度是:你要看得上那就來聯繫我吧。

第三種,異想天開

工資需求標得很高,一個剛畢業的大專生工資期望居然是8000+,而且簡歷裏卻沒有任何亮點可言,甚至不能稱之爲簡歷,只有年齡、學校、專業。

筆者試着在線溝通了一位年輕人,提醒她可否完善簡歷,卻得到這樣的回答:“簡歷寫了啊,剛畢業沒什麼好寫的”,瞬間有種顛覆三觀的感覺。

也許這些簡歷的背後,真的有不少好苗子,但用人單位不論多麼求賢若渴或者急需上崗,都沒有從簡歷和溝通中發現想加入的動力。

請記住,你的簡歷可以反映整個人的狀態以及職業化程度,或者基本素質。

疫情下企業用人思維的轉變

還在持續的疫情讓整個社會都受傷了,但筆者認爲,危機就是一個放大鏡,它將過去隱藏的、積累的問題暴露出來。

如果善於利用“受傷”來反思和改進,那反而能推動我們變得更好。

除去應屆生找工作的情況,職場人在疫情期間大量出現求職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 公司陷入困境而裁員;

2. 降薪或不看好公司前景而離開;

3. 原本就計劃新年要跳槽謀求更好機會。

不論哪種原因,如果還跟以前那樣寫份簡歷,用學歷、崗位技能和項目經驗等來試圖贏得更好崗位的方式,恐怕未必會得到優秀用人單位的青睞,因爲在這次疫情中,企業的用人思維發生了轉變。

大環境尚可時,企業對人員的投入產出一般難以進行精細化分析,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如果“砍掉”20%的人(這個數字可能還要更高),績效不會受任何影響,但由於收入在增長,成本蓋得住,較少有管理者冒着得罪人的風險來處理這部分人工。

而當社會性危機發生時,絕大多數企業都陷入經營停擺或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時,就會很輕易地看到,到底是那些人在爲企業創造價值?

聰明的企業管理者在進行人員招募時,會改變過去重技能重經驗的習慣,轉而開始加強對職業化狀態、應對問題的能力,團隊融入能力等方面的考量。

 

筆者認爲,管理者們應該好好審視經濟困境下的團隊狀態,未來選擇團隊成員時,關鍵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視”:

1. 重視崗位產出

不論是業績部門還是支撐部門,不論是管理層還是基層員工,都要有所產出。每個人都要明白工作就是用產出來換得報酬,而不是隻有業務部門有產出。

例如:

行政部門開展辦公耗材管理行動,節約辦公成本,這就是產出;

助理做出的會議紀要清晰易讀,減少了管理者的整理時間,這就是產出;

人力招聘新人,通過試用期的比例比以前提高了,就是產出;

… …

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必須將視線從職能轉移到產出上來!

 

2. 重視人的增加價值

優秀的企業組織猶如一個有機體,每個人都在裏面發揮着必需的作用,且不斷地與其他人發生關聯,合力創造着價值增長,共同推動組織的發展。

我們審視絕大多數企業時,發現人才價值體系並沒有完全建立和發揮出來,人們忙於應付各種各樣的“本職工作”,卻忽略瞭如何增加價值,因此陷入按部就班的狀態中,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組織慣性。

未來的企業,要不斷面對更多不確定性環境的挑戰,就必須開始重視增加價值。

人才優劣的比較,其實就是他們在同樣崗位和職能上,誰能帶來更大的價值。而按部就班、不斷透支過去經驗的人,將被毫不留情地淘汰。

3. 重視責任擔當,什麼樣的人能與企業堅守?

每一次危機就是一次極限測試:誰在觀望、誰在等待、誰在退縮、誰又在奮力挽救,都會一目瞭然。

企業最好的狀態往往不是業績輝煌時,也不是組織健全、團隊龐大之時,而是較少的人員一起拼搏、攻堅之時。

儘管當時收入可能不算高、工作分配不是依據職能,而是什麼都得做,但整個團隊都呈現出一種蒸蒸日上之態。

但在業務做大和團隊規模化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對責任體系的建設,忽略了精神的傳承,招人僅僅是因爲業務增長需要這個技能,或者需要解決某方面問題的人。

一旦遇到危機時,這種業務構建型團隊就遇到了極大的危機,領導者陷入茫然和猜測中:

不知道降薪會導致多少人流失?

不知道哪些重要崗位的人會有跳槽想法?

不知道團隊成員是否能把團隊整體生存和發展作爲首選目標?

不知道已經是在貸款發工資了,下屬們是否還在抱怨不夠多?

… …

因此,企業用人的策略裏,需要將責任擔當的權重提高,你必須要知道,當危機發生時,誰會與你堅守?

當然,這也是一個反向對組織和管理者的要求,你需要做些什麼工作,才能讓團隊成員願意與你堅守?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團隊經營問題。

對於個人求職

有三點建議

如果你想力求進入優秀的企業,就必須理解本文前面所寫的那些關於組織用人的思維轉變,並應用到自己的求職目標設定、簡歷制定、面試技巧等方面。

 

建議1: 選擇方向的確很重要

俗話說“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這並非說行業之間有優劣之分,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才能“行行出狀元”。

選擇方向,並不是去看什麼行業好,什麼公司好,而是首先分析自己的特點,適合什麼?可以爭取什麼?而不是聽說BAT工資高,就非它們不可。

當然,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夠很清晰地判斷自己所適合的方向,包括筆者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也走過不少的彎路。

筆者務實地給出一些方向性的選擇建議:

如果你沒有過人之處,也沒有不斷挑戰自己的習慣,那尋找相對穩定性的工作會更適合,而大型企業能給你的職位往往非常基礎,但你必須接受起點低的現實,然後融入其中。

當然,沒有絕對的安全,大型企業一旦遇到危機,倒閉的速度並不比小企業要慢,而且每個人在大型的企業中所承擔的工作更像是“螺絲帽”,一旦年齡偏大再遇到裁員危機時,就難以在社會上找到合適的工作。

因此,即使你當下選擇穩定,也必須要不斷進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的品牌背書,而不是溫水煮青蛙般被淘汰了還不知曉。

如果你的能力相對突出,而且具有強烈的成就慾望,那就可以趁着年輕選擇一些有挑戰的工作機會,不斷地去接受新事物的衝擊,獲得全面鍛鍊自己的機會。

例如一些初創型的企業,或者產品、服務概念等較爲領先的中小企業,一旦你的能力凸顯出來,就容易獲得重任,要知道中小企業老闆如果放着能人不用,就是跟自己做對。

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在給你重任的同時,又能匹配讓你滿意的薪酬,所以你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發展的階段性區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計較地獲得成長,達到一定水平後即可進退自如。

但我並不建議選擇挑戰性的工作就是創業,這是一個不要輕易選擇的方向,以後在別的文章裏進行探討。

如果你迷茫,去不了大規模企業,現在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能力,那就建議你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技術型能力。

這是指你必須擁有一些技能,是能夠迅速讓企業感受到你的生產力,例如:

OFFICE天天用,你能否把函數用到熟練?

會議通知天天做,你能不能用海報讓大家耳目一新?

經常發送產品資料給合作伙伴,你能自己做一份1分鐘公司介紹嗎?

… …

往往迷茫的人,都是缺乏行動力的,覺得這個沒有用,那個太麻煩,等到需要時自己卻什麼都拿不出來。

筆者有個朋友,已經是企業高管了,他可以說衣食無憂,居然在這次疫情假期裏,自學了Python編程,然後自己做爬蟲來蒐集投資股票所需要的信息。

但那些迷茫的人們,又做了些什麼呢?

筆者建議,好好琢磨現在工作中你可以提高的方面,不要怕辛苦和麻煩,去鑽研,哪怕就一項技能用好,你都會變得不一樣。

總的來說,方向的選擇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正確評估自己和採取積極有效行爲的過程。

 

建議2: 面試,最重要的是什麼?

每個人對面試的理解不同,每個面試官也有自己的側重點,但我認爲一次成功的面試,是讓招聘方感受到你工作的驅動力是他們所需要的。

筆者面試過數百人,也對很多企業的面試官進行過溝通,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 應聘非重要崗位以及較低薪酬崗位的人、面試中被選中概率較低的人,它們在面試中習慣於“再背一次簡歷”,中規中矩地回答面試官的一些問題,他們無法激發起面試官詢問的慾望。

當他們被要求介紹自己時,會略顯緊張但熟練地將簡歷中所寫工作經歷、個人技能等講述出來,其實這些面試官早已看過。

面試官無法對候選人感興趣,就已經把你放入了一大堆可有可無的人選之中,即使崗位有需求,也會考慮性價比問題,而不是認爲這個人值得招募。

● 那些能贏得重要崗位,甚至收到面試官當場邀約的人,他們對於自己背景信息的提及則非常少,而是懂得激發起面試官對自己的好奇和好感。

他們在面試中一大半時間在介紹或回答簡歷內容背後的東西,而這裏面最重要的是,讓面試官感受到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他是在什麼樣的驅動力下來到這裏應聘。

這裏的驅動力並非要非常的高大上,或者一定要談及價值觀、使命之類,而是你要讓對方感受到你這個人工作的目的,以及憑什麼可以把要應聘的工作做好?

我曾經面試過一個銷售經理,之前已經被人力刷掉了,評價是“歸屬感較低”,但簡歷的確非常適合,加上人員沒有招募齊全,就要求人力安排再次面試。

(因爲人力並不是最能知曉要什麼人的,他們更重要的責任在於條件的設置以及基本的瞭解,用人部門和管理者必須親自參與,甚至筆者要求人力專門將淘汰的簡歷單獨建個文件夾,有時候能淘到寶貝。)

我們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筆者:你既然業績很好,爲什麼離開上一家單位?

人選:收入和業績的匹配度不好,獎金係數太低了。

筆者:可以告訴我做了多少業績嗎?

人選:我去年做了700多萬,一半以上是新客戶。

筆者:新客戶簽單的獎金不高嗎?

人選:我們簽單的獎金係數都是一樣的,只有不同利潤率對應的係數差別,新老客戶都一樣。我去公司時間短,手裏沒什麼老客戶。

筆者:你希望自己一年能掙到多少錢?

人選:不含底薪,希望不低於30萬。

筆者:你做銷售工作最大的目的是什麼?

人選:賺錢啊,不想賺錢就不做銷售了,只有銷售是可以不封頂的。

可以看到,這位人選毫不迴避自己想掙錢,這樣的驅動力有問題嗎?當然沒有,而且特別好!

如果招募這樣的人,只需要給他合理的政策,他就會自發地去完成任務。

更爲關鍵的是,他坦白的驅動力與應聘職位是匹配的,一個不想掙錢的銷售請來做什麼呢?如果他講因爲青睞貴公司文化或品牌而來,你就要小心了。

 

建議3: 一定要好好做功課

我給一些應聘助理的人選打過電話:

有的一聽聲音就知道都中午了還沒起牀;

有的想不起來給什麼單位投過簡;

有的不知道要做什麼,不就是助理的活嗎?

其實,筆者想請的助理是親自帶的,要求還挺高,發展自然也不會差。

很多人以爲求職做功課就是去搜集企業資料、職位要求等,這遠遠不夠。

真正的做功課是要去理解崗位,即使你已經從事了很久此類工作,也必須要去理解崗位的價值,這可以在招聘信息裏分析出來。

面試時,如果問你對這個工作崗位有什麼想法,你應該講出的是對它的價值主張,你怎麼看待這個崗位,最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筆者建議,如果你真的珍惜一次面試機會,那就要花十倍面試的時間去了解它。

 

例如下面這份某電器公司產品經理的招聘需求:

職位:產品經理

崗位職責:

1.產品定義、設計、開發跟進和管理:確定產品定義和需求文檔,協調開發人員開發產品,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產品線管理。產品商業模式的構建,包括產品市場價值挖掘、商業模式探討和對外第三方合作;

2.產品方案撰寫:包括對外推廣方案及內部產品文檔的撰寫,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的構建,配合新產品標書的撰寫;

3.產品試點及推廣:配合銷售人員和售前人員,推廣產品尋找試點落地,產品演示環境的搭建、產品演示,產品在公司內部培訓、客戶交流,以及配合市場在各種渠道和媒體的推廣;

4.行業研究和市場調研:研究市場以瞭解客戶需求、競爭狀況及市場力量,發現創新或改進產品的潛在機會。

 

那要怎麼做功課呢?至少有三點要做好。

第一,對公司的基本信息進行了解(組織架構、核心產品、新品新聞等)

如果這家公司是你夢寐以求的,那就要告訴自己,進去是核心目的,其他條件都要靠邊站。

一個人真的希望進入某個公司時,一定是好奇的,他會關注有關這個公司的一切。

 

第二,學會設定崗位職責中三個方面

1.自己確定具備能力可以負責的;

2.需要進一步瞭解的,畢竟每個企業要求不一樣,同一件事也有差別;

3.自己沒有承擔過的職責。

爲什麼要把這三方面區分開來?就是幫你避免被繁多的職責嚇得退卻。

筆者要告訴你一個祕密,幾乎所有公司招聘所用的崗位職責都是基於比較理想化的,也就是說如果你都能搞定,那就很完美了,但如果得70分,招聘方已經比較滿意了。

 

第三,針對最重要的職責做功課

第一條職責一般都是最重要的,也是用人單位急需的能力,後面幾條都是基本配套或延伸期望。

如果你很擅長最重要的職責,那在投遞簡歷時就要把對應的能力認證、項目經歷等凸顯出來。

如果不是自己擅長的,或者沒有做過的,那也不用擔心,至少與其他工作是相同的,你就需要進行學習和案例分析。

例如某產品經理擅長做產品定義和需求文檔,但過去單位裏並沒有讓他負責商業模式的開發,那如果他很想獲得這份工作,至少要去了解相關行業的商業模式、這家企業的產品價值宣傳資料、合作方等,記住,不求面試時就能談出創新模式,只求你能知道該怎麼做。

做好這三點建議,你不僅通過求職過程在學習和進步,也在尊重自己的每一次目標選擇,更能讓用人單位感受到你的強烈意向。

那種拿着背景資料到處去投的方法已經過時了,想要獲得好工作,必須要學會做功課。

結束語

以上指南並非疫情下,我們才總結而出,只是經歷了一些危機,回頭才能看到過去的問題:企業選人用人容易急功近利,個人求職也習慣於做好簡歷大撒網。

很多企業應該反思,招聘爲什麼沒有起到真正選人的目的?到底什麼是對的人?

對於求職者應該反思,對於寶貴的工作機會,是抱着試一試的想法,還是做好功課決心去贏得它?要珍惜危機帶來的思考,並優化過去固有的行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