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着兵,就該有理說不清嗎? 1.知識的詛咒——爲什麼會有“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2.降低理解成本——秀才遇着兵,有理說得清 3.學會換位思考——跟誰都可以說得清理

本文從溝通的視角重新解釋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這句俗語,旨在讓各位小夥伴理解這個俗語後面所揭示的“知識的詛咒”,以及應該如何降低理解成本。

“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是一句俗話,當我們費了很大的力氣嘗試向我們的溝通對象傳遞信息,但是卻發現結果是白費勁,對方根本就聽不明白時,我們往往會用“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來解釋,然後從中得到慰藉,因爲問題不在自己,而是對方理解力有問題,或者說對方沒文化,因此對方負全責,而自己完全免責。

事實上,當我們站在溝通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時,是不是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秀才遇着兵,就該有理說不清嗎?秀才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溝通方式讓“兵”聽得明白呢?

1.知識的詛咒——爲什麼會有“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知識的詛咒”來源於1990年伊麗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學所做的一個簡單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她把參與者分爲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衆”。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有25首名曲(針對美國人民)的清單,例如《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每位敲擊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中挑選一首並通過敲桌子把這個節奏敲給聽衆聽,然後讓聽衆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在實驗過程中,敲擊者在這25首名曲中進行選擇並敲擊了合計120次,而這120次中僅有3次被猜對,命中率2.5%,而在敲擊之前,這些敲擊者都被問到了同一個問題:“你認爲對方有多大概率猜出你在桌子上敲出來的歌?”這些敲擊者對該問題提供的答案的平均數是50%。

50%的預期和2.5%的實際情況,這中間的巨大差距就反映了“知識的詛咒”。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知識的詛咒”是一種認知偏見,指的是當一個人與其他人交流時,不知不覺地認爲其他人有相似的背景知識。

更通俗的解釋是:一旦你知道了一個信息(學會了一樣東西),你就很難重新迴歸到尚不知道這件事情時一頭霧水的歸零狀態。

也這是因爲“被這些已知的信息所“詛咒”,秀才已經很難想象“兵”不知道該信息(沒學會該東西)的情景,因此無法設身處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去解釋這些信息,這就導致了“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類似的情境在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老闆在會議室生氣的跺腳:“我講了多少遍了,可是你們爲什麼還是不明白!”家長在孩子面前惱羞成怒:“這孩子腦子是不是有問題!說了這麼多次了怎麼還是不懂!”......

2.降低理解成本——秀才遇着兵,有理說得清

認識到“知識詛咒”的存在,就應該提醒自己:受到教育、個人經歷、成長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受衆都有自己的理解習慣和理解能力,如果我們不重視這一事實,僅僅是自以爲是的認爲既然自己所傳遞的信息是有價值的,受衆就應該理所當然的接受,這個時候便會產生“理解鴻溝”,也即“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而降低理解成本則是消除“理解鴻溝”的最佳途徑。降低理解成本的思路是:首先分析受衆的理解習慣,要知道人們更容易對易於獲得和易於理解的信息印象深刻;其次,保持開放的心態,根據受衆的特點,改變溝通方式主動擁抱受衆。

讓我們看看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文學作品,只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直爲人們所稱道,理解成本幾乎爲零是一個關鍵原因。

比如大家都津津樂道的《西遊記》,其實裏面的唐僧並非歷史上的真實唐僧,但是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而鮮有人知道《大唐西域記》中對於唐僧這一歷史人物的真實記錄。

再如更多人對於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的印象大都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而較少的人會去主動閱讀作爲史實的《三國志》。

即使《西遊記》、《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均爲虛構,但是由於符合人們的理解習慣,理解成本幾乎爲零,故而這些小說所傳遞的信息已經深入人心,相關故事也廣爲流傳。

3.學會換位思考——跟誰都可以說得清理

因此,降低理解成本、消除理解鴻溝的關鍵在於具備換位思考的理念,用換位思考去克服“知識的詛咒”,首先要尊重對方,主動去認識受衆和分析受衆,瞭解他們的知識面和興趣點,以受衆爲導向準備溝通的方式和渠道。

第二,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自以爲是的認爲由於我的信息很有價值,因此受衆必須理解,而是要琢磨如何傳遞信息將使受衆更容易理解信息,從而真正影響到受衆。

在這裏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喬布斯的演講技巧,用最通俗易懂、最形象的方式向受衆介紹蘋果的新產品,比如在發佈Mac Book Air時,他打開一個大信封,抽出了這個新款筆記本電腦,然後告訴大家這是“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別具一格的道具加上簡潔易記的宣傳語讓人在秒懂的同時過目不忘。

所以,真正的秀才應該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各位小夥伴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微信公衆號“EQ閣”、簡書“EQ閣主”和知乎“EQ閣主”和微信公衆號“EQ閣”着力解決面向大學生和初入職場人士的軟實力提升問題,聚焦於打造職場溝通力、思考力和學習力,歡迎持續關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