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1:宋代茶筅的發展

原文

筅(xiǎn)

  茶筅以箸竹老者爲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未必眇(miǎo),當如劍脊之狀。

        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江泳解讀:

        茶筅,用老竹做成,筅身要厚重,而前端竹帚的部分要疏散而有力。茶筅的根部宜壯實而前端纖細,形狀要像劍的脊一樣。

        筅身厚重,操作起來則比較有力易於使用。筅前端疏散像劍脊一樣,擊拂茶湯的時候用力過猛也不會產生拂沫。

        筅,就是茶筅,是宋代點茶的主要工具之一。使用方法就是,先用茶勺舀一些碾壓好的茶末放入建盞,然後注入沸水,用茶筅快速的攪拌擊拂,產生泡沫。茶筅,就是攪拌擊拂的工具。

        關於點茶工具,在宋朝初期到中期,點茶攪拌使用的是茶匙,宋代蔡襄在其《茶錄》(成書於1049—1053年)中說:“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爲上,人間以銀、鐵爲止。竹者輕,建茶不取。”意思是說茶匙要重,這樣擊拂的時候才比較有力。黃金做的最好,而民間一般用銀、鐵製成。竹子比較青,建安一帶飲茶是不用的。在《茶錄》沒有茶筅這個工具,也就是說當時主要是使用茶匙爲主。這個在當時的詩文裏也可以看到茶匙的影子。如宋代歐陽修作於1058年的《嘗新茶呈聖俞嘉佑三年》:“停匙側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裏面寫的就是茶匙。

        而到了宋代中後期,茶筅纔開始出現。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年,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茶事工具也有了革新。原來用茶匙取茶、擊拂,現在改成了茶筅。不過從使用效果上來說,茶筅的效果會好於茶匙。這就跟我們今天打雞蛋一樣,用湯匙攪拌雞蛋的效果,顯然比不上打蛋器的效果。而茶筅就類似於打蛋器,一個竹製的後端壯實束在一起,而前端分散開的攪拌擊打工具。

        現在日本茶道的茶筅,是在宋代茶具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當然外形與宋代的有些差別。就是在宋代,茶筅的造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有圓有扁。在南宋 劉松年 的《攆茶圖》裏,我們可以看到茶筅的樣子。不過由於是竹製的,所以今天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宋代茶筅的具體樣子了,只有這些圖像可做參考。


        關於茶筅的標準,趙佶是這樣說的:

要求:“身欲厚重,筅欲疏勁。 ” 筅身要厚重,而前端竹帚的部分要疏散而有力。

形狀:“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茶筅的根部宜壯實而前端纖細,形狀要像劍的脊一樣。

理由: “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筅身厚重,操作起來則比較有力易於使用。筅前端疏散像劍脊一樣,擊拂茶湯的時候用力過猛也不會產生拂沫。


下一篇解讀: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