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37:伺茶童子的行爲規範

童子

    煎茶燒香,總是清事,不妨躬自執勞。

    然對客談諧,豈能親蒞,宜教兩童司之。

    器必晨滌,手令時盥(guàn),爪可淨剔,火宜常宿,量宜飲之時,爲舉火之候。又當先白主人,然後修事。

    酌過數行,亦宜少輟。

    果餌間供,別進濃瀋(shěn),不妨中品充之。蓋食飲相須,不可偏廢,甘醲(nóng)雜陳,又誰能鑑賞也。

    舉酒命觴(shāng),理宜停罷。

    或鼻中出火,耳後生風,亦宜以甘露澆之。各取大盂,撮點雨前細玉,正自不俗。

江泳解讀:

童子

    煎煮茶葉和薰香,是十分清淨雅緻的事情,不防自己親自來做。

    然而和賓客相談甚歡、十分融洽,又怎麼能親自操持呢。這時宜讓兩位童子來做這些事情。

    泡茶的器具,要在早晨就洗滌好,手要時刻清洗,指甲要剪乾淨,煮水的火要隨時保留好,等到了適合飲茶的時候,就燃起火來伺候。

    另外當提前稟告主人,然後再開始準備茶事。

    倒了幾輪茶之後,宜稍作休息一會。

    中間間隙可以提供一些糖果點心等作爲茶點,另外準備一些稍微濃郁一些的茶水,這時一般不妨用一些中等品質的茶。喫的喝的互相搭配,不要偏頗,美好的酒食混雜在一起,又有誰能品鑑好茶呢。

    開始舉杯飲酒的時候,茶事應該停了。

    有時鼻子裏上火,或耳朵後面覺得有風,也應該用一些茶來去火。各人拿一個大的茶碗,用熱水泡一些雨前茶,正是恰到好處。

    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兒童。這裏說的是未成年的雜役,也就是僕人。主人招待客人的時候,在旁邊進行茶事活動。在明代,有專門進行伺茶的童子,一般的面目清秀進行奉茶,稱呼他們爲“文僮”。

    明代茶學家馮可賓在其《芥茶箋》裏說:茶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會心、賞鑑、文僮。適宜飲茶的情況有以下幾種:閒暇無事的時候、趣味相投的茶客、安靜就坐、以詩詞助興、可揮毫潑墨、安閒自得、酣睡初醒、酒醉未醒、有新鮮果品茶點、雅靜的茶室、茶藝瞭然如心、可欣賞品鑑、文靜伶俐的茶童。這十三項都是適宜喝茶的情況。這說明,在明代一些文人雅士家裏會有伺茶的童子已成喝茶的標配了。

    什麼情況下需要用到童子呢?童子在茶事過程中需要做些什麼?

    前面的篇章有說過,一般招待的客人少,三人以下的時候,只需要點燃一個爐子;如果超過三人有五六人了,就需要點燃兩個爐子,這時就需要一個童子來照看了,除了有燒水煮茶的童子。在某些時候,還需要有童子來做一些泡茶倒茶的細緻活。

    進行茶事活動,首重衛生,茶具提前洗好,手要清洗乾淨,指甲要剪乾淨,茶也需要清洗去除灰塵。這些一般是由主人親自做的事情,由於在與客人相談甚歡無暇顧及的時候,就由伺茶童子來進行。

    所以伺茶童子需要具備進行茶事的能力,同時還要能根據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況進行調整,如要準備好茶點,穿插其中。開始飲酒則茶事暫停,喫的喝的相互搭配,細節要做到位。

    許次疏是一個講究的人,對伺茶童子的要求也比較細緻於微。這一篇文字,類似於伺茶童子的行爲規範。 

    關於明代伺茶童子的情況,我們今天可以通過觀看明代文人的繪畫來做進一步的瞭解。明代的文人文徵明作有《惠山茶會圖》一畫傳世,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根據上面的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在畫中左下角,我們可以看到兩位伺茶童子,一位正在取火燒水,另一位正在準備茶具器皿。惟妙惟肖,十分寫實。


下一篇解讀:飲時

未經過本人同意,請勿複製粘貼傳播!

❤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