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30:宋代茶葉的滋味

原文

  夫茶以味爲上,甘香重滑,爲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

        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江泳解讀:

        茶以滋味爲最重要,甘、香、重、滑,是茶味道的全部,只有北苑、壑源的茶才兼具有這四種特點。

        如果茶的味道醇厚而茶勁不足,是蒸茶、壓榨得太久的緣故。茶芽是枝條剛萌芽的時候生長出來的,木性酸,茶芽過長,那茶的味道開始是甘甜醇厚,可最後卻有些澀。茶旗則是剛剛展開的嫩葉,葉的味道苦,茶芽長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開始有苦味,可喝到最後反而覺得甘甜。一般茶芽製作的茶餅都有這個特點。

        至於那些最好的茶葉,具有真香靈味,自然與衆不同。

        味,是關於茶葉味道的判斷。茶葉是什麼味道,與茶葉的採摘製作有很大的關係。工藝不同,自然味道就不同;對茶的審美要求不同,味道也有差異。

        在唐代,陸羽在《茶經》裏是這樣說的:“其色緗也,其馨𣣑也。(香至美曰𣣑,𣣑音使) 。其味甘,檟(jiǎ)也;不甘而苦,荈(chuǎn)也;啜苦咽甘,茶也。”香味特別好的叫𣣑,𣣑的音讀使。 口感甘甜的,是檟;不甜而帶有苦味的,是荈;喝進去是苦的回味是甘甜的,是茶。唐代,茶的味道不同稱呼都有差別,當然自陸羽後統一稱呼爲茶。而其中,以喝着苦而回味甘甜的茶爲好。

        到了宋代, 蔡襄在其《茶錄》裏說:“茶味主於甘滑。唯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茶的味道根本在於甘甜滑潤。只有北苑鳳凰山一帶的茶烘焙製作的茶味最好。

       到了宋徽宗趙佶時期,宋徽宗則看重茶葉的“甘香重滑”四點。甘,是甘甜;香,是茶的真香;重,是滋味醇厚;滑,是柔滑。具備這四點,就是好茶的特點了。

        到了明代,明代程用賓在《茶錄》裏說:“甘潤爲至味,淡清爲常味,苦澀味斯下矣。” 而明代的張謙德在其《茶經》裏說:“茶味,主於甘滑,然欲發其味,必資乎水。蓋水泉不甘,損茶真味。” 說明這茶味甘甜潤滑是茶人們所看重的。

        當然這茶的滋味,與工藝和原材料有關,與水的品質也息息相關。所以,煮茶點茶,要先評水。好的水,才能點出好的茶來。

        今天我們審評綠茶,會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判。色就是茶葉、茶湯的顏色、香是茶葉的香氣,味就是茶葉的滋味,形是茶葉原材料的形狀。

        這四點,宋徽宗最看重茶的滋味,要“甘香重滑”。而蔡襄在《茶錄》裏的排序則是“色、香、味”,先是茶湯顏色,以白色爲好;而茶的香氣,茶有自己本來的自然香,當時的貢茶也有人爲添加龍腦用來添香的;味道,則以甘甜滑潤爲上。

        茶的味道與製作工藝、原材料選擇的關係,趙佶也說的比較清楚。

        茶味道醇厚而茶勁不足,是蒸茶、壓榨得太久的緣故。

        而入口甘甜而回味澀的,是採摘的不夠嫩,茶芽過長的原因。所以在採擇篇裏說“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爲鬥品”,採摘要嫩小,如同雀舌穀粒一樣,不能過長了,會影響口感。

         一芽一葉二葉初展的,則入口微苦而回味甘甜。採擇篇裏說是“一槍一旗爲揀芽、一槍二旗次之”。這兩種在當時是僅次於鬥品的。


下一篇解讀: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