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0:宋代茶盞解讀

原文: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

        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小大。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江泳解讀:

        茶盞的顏色崇尚青黑色的,以有清晰兔毫紋的爲上品,看重其能散發茶葉的色澤。

        茶盞的底部要有一些深而有一定的寬度。底部深則茶適宜立起來,容易點擊出茶的湯花。茶盞寬則能夠旋轉使用茶筅,不妨礙茶筅的點擊拂弄。

        用茶盞點茶的時候,要根據茶盞的大小來估算茶量的多少。盞高而茶少了,則會掩蓋遮擋茶色;茶多而盞小了,則不能注入足夠的熱水來點茶。茶盞要熱一些,則茶湯容易擊拂出來而保持比較長的時間。

        盞,就是茶碗,用來點茶的工具。比碗稍微小一些,會配有一個盞託。

        在宋代,當時有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汝窯以青瓷爲主,官窯以燒製青瓷爲主,哥窯的特徵是釉面開片,鈞窯着重手拉坯工藝,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精細,顏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五大名窯在當時已非常有名。而宋徽宗趙佶所推崇的茶碗,則不屬於五大窯之列。

         趙佶所說的茶盞,又叫建盞,因產自福建的建州窯而得名。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 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建盞,是黑瓷的代表,因爲顏色青黑色,而能很好的襯托茶湯的顏色而受到推崇。

        在茶具的選擇上,茶具與茶湯的色澤對比有比較大的關係。

        唐代陸羽在《茶經》裏評判茶碗的標準也是從茶湯的顏色來看的,當時唐代餅茶的茶湯是白紅色。 在越州窯、嶽州窯產的青瓷茶碗裏,茶湯會呈現綠色,比較好,所以陸羽特別推崇越州、嶽州窯。而宋代是點茶,茶湯是白色的,白色的茶湯配黑色的茶盞,相得益彰。宋代蔡襄在其《茶錄》裏說:“茶色白、宜黑盞。”宋代之後喝茶的方式變了,茶具的選擇也有了變化,明代開始喝散茶,白色瓷器茶具、紫砂茶具開始得到發展。現代喝綠茶則會選擇玻璃茶具或蓋碗。

        茶盞中最好的,爲兔毫盞。兔毫盞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而得名,民間稱“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關於兔毫盞,宋代黃庭堅有詩 “松花轉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有詩“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說明在當時兔毫盞已得到大家的認可。

        關於茶盞的運用,趙佶不只是推崇兔毫盞,還對茶盞的樣式器型提出了見解。

        盞底要深,易於產生湯花;

        盞底要微寬,方便使用茶筅易於運旋、擊拂;

        盞壁需要有一定的厚度,比較好保溫。因爲茶盞惟熱,而茶湯能保持比較長的時間。

至於茶盞及點茶的具體方法,後面有專門的篇章論述。


下一篇解讀: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