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3:宋代的杓是舀水的還是分茶的?

​原文:

  杓(sháo)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爲量。過一盞則必歸其餘,不及則必取其不足。傾杓煩數,茶必冰矣。


江泳解讀:

        勺的大小,以可以裝一盞茶的量爲好。容量超過一盞就要把剩下的茶倒回來,容量不夠一盞就要再次取茶補夠不足的部分。來回多次取茶,茶盞裏的茶必定涼了。

        杓,同勺,原指舀酒的器具,後指有柄可以舀取東西的器具。這裏的杓,指的是茶勺。

        有研究者認爲,杓是用來舀水的器具。宋代蔡襄的《茶錄》,趙佶的《大觀茶論》裏寫的煮水的器具均是湯瓶,湯瓶可以用來煮水、點茶。即直接用湯瓶來倒水到茶盞裏點茶,是不需要用到水勺的。另外,點茶的時候是需要多次注水,不是一次完成,這一點與趙佶所說“杓的大小以一茶盞的大小爲宜”,顯然不太符合。

        那爲何又講到杓這個器具呢?

        唐代的陸羽在《茶經》裏介紹到一種茶器:瓢。瓢,又叫犧杓。用木頭製作的瓢就是杓。是用來取水和分茶的器具。煮水的時候用來取水,煎茶的時候用來分茶。也就是說,杓是可以用來分茶的。

        宋代的杓,應該有同樣的作用。人多的情況下,點茶完成後,要將茶湯分盛到茶盞裏,供人飲用,一杓一盞,所以這個時候杓的大小就很重要。趙佶說“當以可受一盞茶爲量”,一杓正好一盞。杓大了茶湯就會舀多了,杓小了茶湯又不夠一盞需要再次添加,這樣來回倒都會影響茶湯的溫度,茶湯涼了茶沫就下去了,影響觀感。

據宋末宰相李邦彥的《延福宮曲宴記》所記:“(北宋宣和二年冬)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傾,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羣臣曰:‘此自布茶’ ,飲畢, 皆頓首謝。” 宋徽宗趙佶爲羣臣點茶,羣臣分而飲之。 而在趙佶《文會圖》裏可以看到,有侍者,正在使用杓取茶倒入茶盞中。而南宋劉松年的《攆茶圖》裏,則可以看出用的是一個比較大的器皿點茶,可見當時點茶除了用茶盞,人多的時候也會有對應的大的器具。器具裏面有茶杓,而左手邊有茶筅,侍者右手持湯瓶注水,茶筅是用來點茶的,而杓就應該是用來分茶的。


       所以,這杓,是取水還是分茶呢?我個人認爲是用來分茶的器具。

下一篇解讀:水

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2:宋代湯瓶詳解

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全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