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6:宋代點茶詳解1

原文: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麪點。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霧雲雖泛,水腳易生。


江泳解讀:

        點茶的方法不盡相同,要先往茶盞中的茶末里加入少量的水,然後攪動成膏狀,過了片刻注入沸水,用筅開始攪拌。攪拌時如果手重筅輕,茶湯中沒有出現粟粒、螃蟹眼一樣的泡沫,這叫做“靜麪點”。

        這大概是因爲擊拂無力,茶花沒有被擊打出來,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茶的色澤不能完全顯現,精華散開,茶就不能擊打出茶沫而保持住了。

        有的時候一邊注入沸水一邊不斷的擊拂茶湯,手和茶筅都很用力,這時茶的湯花很浮淺,這叫做“一發點”。 這是因爲注水時間太長,指腕攪動得不夠圓活,茶麪不能像粥面一樣凝結,而茶的力道散盡,茶麪雖然也有云霧狀的湯花,但很容易消失而在盞壁留下水的痕跡。

        點,就是點茶,把茶瓶裏的沸水注入茶盞中擊拂產生茶泡沫的過程。

        點茶,是宋代 一種喝茶的方式,然後在喝茶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一種鬥茶的方式。也就是說,先是用這種方式喝茶,然後文人雅士用點茶的方式來比拼,看誰的茶好,茶湯更好看,茶花更持久。

        對於宋代點茶的瞭解,我們今天主要通過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來一窺全貌,這其中又以《大觀茶論》說的最爲詳細,點茶需要分成七步,我們逐一講解。而蔡襄則說清楚了點茶的相關細節。

        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調膏的意思,就是往茶盞中的茶末中注入少量沸水,然後調成膏狀。

        這裏有個關鍵點,就是茶末和水的比例。蔡襄在《茶錄》裏說:“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意思是說:茶末少而水多了,雲腳就會散開;水少而茶末多了,茶湯的表面就會凝結。這種情況建安人稱爲雲腳、粥面。

        什麼是雲腳,就是茶末經過攪拌後在水面上形成的圖案。圖案散開了就叫雲腳散。

        什麼是粥面,就是茶末和水融合,茶末會在水的表面形成的一層薄膜,像粥膜一樣。

        那多少茶末比較合適呢?蔡襄說“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意思是說放入一錢匕的茶末,先注入開水把茶末調的非常的均勻。錢匕,原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古代有重量(銖、兩、錢、斤等)、長度(尺、寸)及容量(�鬥、升、合等)等計量方法。此外,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 錢匕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就是用漢代的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不散落爲一錢匕;用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半邊者爲半錢匕;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銖錢邊的“五”字至不落爲度。因此錢匕也是古代的特殊計量單位。而一錢匕,相當於今天的2克左右。

        粟文蟹眼,指茶湯上的泡沫,像粟米的形狀、螃蟹眼大小的形狀。

        水腳,說的是茶湯花的泡沫在茶盞裏消失後,在茶盞壁上留下的水痕。鬥茶的時候,湯花持久,最後出現水痕的爲優勝。所以趙佶說的“水腳易生”就是點茶的方法不對。

        所以說,點茶時調膏完成後,往茶湯裏注入熱水後擊拂,需要控制好力度,力度太輕了不行,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茶的色澤不會顯現出來。擊拂太用力了也不行,這樣茶的泡沫會比較浮淺而不能持久。

        怎麼做才比較好呢,後面繼續解讀!

       下一篇:宋代點茶詳解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