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产品领域时回答的为什么,你的答案变了么? 前言 从事产品的初衷 我理解的产品经理 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和企业? 写在最后

前言

为什么从事产品?你对产品经理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或企业?这几个问题在产品入行时大概率都会被提问。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们最开始对产品的认知。在踏入产品多年后,我又重新回过头来思考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个答案是经得起推敲又遵从自己内心呢?

想起最开始,我只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现在看来这真是个渺小又很庞大的愿望。

从事产品的初衷

大学时期的第一份实习,我选择了产品运营,就职的企业是第三方的运营服务商。当时是微信公众号刚兴起的时候,全民O2O,人人做营销。在一年后我离开了那家公司,也离开了产品运营这个岗位。

当时公司的目标是提升业务覆盖的范围,但范围的拓展却没有匹配对应的资源。导致后期的运营更多的像是例行公事,而承诺给客户的目标没有完成,又开始了虚假运营,这仿佛成为了一个死循环。

而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接触的代运营企业,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追逐风口。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好的产品支撑,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互联网营销上,可能是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离开时我想,我得去看看一个产品是怎样孵化,怎样成长的。我也想试着,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我理解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全称是产品的经营和管理,从顺序上看是:产品>经营≥管理。这也对应着我们的知识体系以及职责。

在谈及产品经理之前,先老生常谈:何谓产品?

我们将图中的脑图连成一句话:“产品是解决用户需求且达成企业目标,差异化、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产品的为什么,其实也回答了产品经理要做什么。

1、工作范畴

上文中有提到,产品>经营≥管理。产品的本职工作是核心,而经营以及管理是辅助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

1)产品的本职

a、行业研究

b、用户研究

c、产品定义

d、需求挖掘、采集、分析

e、产品设计

(模块解析、流程设计、功能设计、交互设计)

f 、产品落地

...

2)经营

a、市场的营销及推广

b、产品运营数据分析

c、产品策略及品牌定位

...

3)管理

a、需求管理

b、目标管理

c、资源管理

d、进度管理

e、团队协同

...

在初入行的时候,因为对产品工作优先级的理解错误,我将精力更多放在了管理的部分,这反而舍本逐末了。

视觉设计、运营、技术,对这些方面的理解能够使我们提升沟通的效率以及方案的准确度,对项目的把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目标。这虽是我们知识体系以及职责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

2、工作流程

产品这个岗位,日常的工作流程,也让我们本身也是类似“中台”的存在。

产品承接业务方或挖掘用户的需求,经过过滤将需求提炼为后续关联方能够理解的语言。

对于视觉,是交互。对于研发,是模块设计、流程设计、功能设计。对于测试则是用例。经过协同,最终我们又将成果交付于业务方。

3、产品经理是什么?

回答了产品是什么以及产品的工作,才能更好的理解产品经理是什么?

产品经理是企业目标与用户需求的桥梁。

我们通过提炼用户、业务、企业的需求,辨别其真伪。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之前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并且构筑载体呈现给用户。也不断的协同资源以期达成目标,在实践中加深认知。

朱熹曾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和企业?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会说:“这是我所热爱的”。不否认产品经理需要有一腔热忱,但刨除感性方面,更理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业务驱动力与自身匹配

近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我问:“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壁垒是什么?”导师给我的回答其中有一点是:“对行业、业务的认知深度。”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随着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垂直。不否认产品经理的学习能力,能够让我们迅速的熟悉不了解的业务,但是对于同一个岗位,对业务认知深度越深入,你的竞争力也越强。

你选择的行业和企业,回过头来又会影响你未来成长的路线以及你未来一段时间构筑的知识体系。

如果一个行业或者企业,它的业务驱动力与自身匹配度能达成正循环,我认为是值得选择的。

匹配度,理解为知识体系或者自己的兴趣度,光是热爱太浮于表面。对行业、产品的认知,对用户、场景的熟悉以及解决方案的储备,才是更为关键的。

因为知识体系接近,所以能否更好的为业务负责,又因为业务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能带动你的能力上升以及你的成长。

例如电销行业,是销售驱动。自媒体行业,则是内容驱动。销售驱动所需要的产品会偏向于B端,会与CRM相关。

你应该要制定用户的定义,哪些用户应该去销售?应该制定资源的等级以及分配的规则,你也应该如何提升销售的效率。这都会是你所要面向的问题。但如果你更擅长系统的安全风控或其他的底层业务,则要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才能发挥所长。

而不同的驱动力,也决定了你在其中的贡献度以及成长上限。将驱动模式细化成业务时,作为产品我们的贡献度会是多少?成长的天花板大概要多久能够摸得到?我想这都是看得见的。

2、企业是有前景的

在一次产品的交流会上,前辈阿翘提问,假设我是投资者,我会怎么投资什么样的企业?

在To C的企业中,前辈给出的答案是:刚需、高频、利润率。

这个三象限图,如果符合三象限中的一项,它的前景会比不符合三象限的企业远大的多

在2017年大热的共享领域中,“共享”大行其道,共享行业并没有错,错的是为共享而共享的企业们。将共享雨伞、共享婴儿车套进这三个象限里,我们会发现没有它们并没有一项符合。

前景,意味着你对行业和业务的认知会有充足的时间沉淀,而企业的高度上升,也有助于产品视野的上升,同样的也会如上文所言会带动你的成长。选择企业其实也是个人的一种投资,不过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

其他更直观的选择维度,如导师、团队等,在这里也不赘述了。

写在最后

重新思考当初回答过的问题其实会很有趣,能够看见自己成长的过程。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更深的理解,把事情想明白,自己才会更坚定的往前走。

对了,为什么想做产品?我还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

公众号:Becomewiser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