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把西方牙医学带进中国的人

上个世纪初,正值中国的清朝末年,百废待兴,此时有着大批的外国传教士带着所谓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进入中国。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向中国的老百姓输入宗教和科学。

大洋彼岸—加拿大,一个刚刚从多伦多大学皇家牙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通过,传教会开展的活动,了解到一个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

于是,这位年轻的医生变向教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到中国开展他的牙医事业。

得到批准后,便带着自己新婚的妻子踏上“前途未卜”的创业之路,此次,他的目的地—四川成都。

这位年轻的医生,就是开拓中国口腔医学先河的艾西理·渥华德·林则。


当时的四川,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四周被崇山峻岭所包绕,北面只有一条栈道可以进入,南面也只剩一条水路,穿过三峡,乘坐木船逆水而上。

一路上的艰险和坎坷,让这对怀揣梦想的新人,又惊又喜。

刚刚落定后,林则和其他外籍传教士一样,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的生活,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

一心以为,能够就此“大展拳脚”的林则,还是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

原来,当时背景下的中国军阀混战,祸结兵连,瘟疫、饥荒、使得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此时更需要一些能够应付各种疾病的“全科医生”。

而作为“牙医”这种专科医生,即便是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似乎也显得不太受欢迎,更不用说当时的中国了。

所以,对于林则的到来,许多同事并不看好,险些因为这种“惨淡”的局面被教会召回。

所幸,当时有许多传教士佩戴的胶托假牙,已经出现破损,急需修补,为此,林则才被勉强“保留”下来。

接着,在启尔德这位仁济医院创始人的帮助下,从医院的四楼腾挪出一点空间来作为牙科的诊室,林则的牙科事业就从这里开始。

说来也巧,开业的第一天,林则迎来了第一位女患者。

这位患者十多年来牙槽反复脓肿,骨质已经出现严重破坏,在服用大量的中药后仍不见任何好转,痛苦不堪,听闻仁济医院来了一位“洋牙医”,便想来一探究竟。

林则在皇家牙医学院先后取得了牙医学学士、牙科理学硕士、牙外科学博士,医治这类疾病岂不是信手拈来。

随即为这位患者进行了拔牙以及牙槽的彻底刮治,之后,经过治疗病情迅速得到好转,不久便康复。

这位妇女喜出望外,逢人便诉说治牙的经过,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位“洋牙医”。

就连当时封建背景下,身居宅院足不出户的大小姐们,都各自带着佣人丫头,前呼后拥的纷纷踏至。

要知道,中国人的闲言碎语可是极具影响力的,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为这个“洋牙医”做了活广告。

前来求诊的患者也从平头百姓到了达官贵人,就连当时的四川总督也前来拜会。

林则的工作,不仅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教会的认可,可是诊室的环境却不尽人意,条件简陋。

于是,在多方努力之下,在仁济医院的边上修建起一栋小楼,作为“牙症医院”,同时,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合作,积极拓展业务,建设部门,规模之大,号称“远东第一”。

林则思量着,中国一直以来都没有接受系统性的教育牙科医生,都是类似于旧式的学徒,再三斟酌后,决定与“华西联合大学”商议,筹办建立“牙科系”,由林则和他的同学唐茂森博士授课,面向全国招生,培育牙科的医学人才。

想要像模像样地开创医学教育,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后来,林则又陆续邀请了几位国际上有名的专家加入。

林则的办学要求极高,就在上世纪初的环境下,他仍然秉持“淘汰制”来选用医学英才,他的教学理念是“保证质量,而不是数量”。

由此可见,这位“洋牙医”固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初衷,也正是这份执着,才造就了今天中国口腔医学的辉煌。

曾经的那座“牙症医院”和林则创办的“牙科系”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前身。

从那流出的医学英才,散播到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留校任教,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牙科医学人才。


未完,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