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位德國超級富豪的人生路,在這四件事上,他們完全吻合

“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箇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爲要。”李克強總理在5月28日答記者問中說到的這組數字。

比起“知乎用戶平均月入十萬”和“朋友圈富豪”,這個數字讓我們看到了“真相”。

在網上,一度月入過萬、年薪50萬似乎是很輕鬆的事。

因此,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不僅“6億人月入1000元”難以想象,就連“人均年收入3萬元”都讓人乍舌。

這說明我們離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還有距離。

那麼如何才能穩步提高自己的收入呢?

社會學家雷納·齊特爾曼博士對德國45位財富精英做了深度訪談,突破性地找到了富豪和財富之間的關聯。他發現富豪們在少年期、青年期和中年期所展示出來的特質異於常人。

​1. 少年期

在齊特爾曼博士研究的45位富豪樣本中,少年期他們就表現出了很大的相似性。

首先,他們喜歡當衆發言。那些後來成爲企業家的人在少年期,更喜歡承擔領導角色,比如班長、學生會主席、運動隊隊長等。這讓他們從小就有更多機會理解團隊、理解協調配合,能從更高的視野解決團隊問題。

其次,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視角和獨立思考。校刊發表文章,表達觀點;成爲樂隊成員,創作作品,完成表演;有過商品交易的經驗,比如售賣過零食玩具;閱讀過經濟類的書籍,看過經濟類的電影,對創業一點不陌生。也就是說,在少年期,他們就接觸過“類創業”行爲,這對他們成年後投身創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再次,他們有着家庭傳承。數據統計,父母爲企業家的孩子,比起同齡人,更有可能和父母一樣成爲企業家。

最後,他們多半叛逆。對富人傳記的分析顯示,他們中許多人都曾是叛逆孩子,經常與權威人物發生衝突。其實這也恰恰符合財富邏輯,因爲現有的財富渠道都已趨於飽和,只有另闢蹊徑,才能發掘新的財富機會。 

2.青年期

齊特爾曼博士明白一個道理:繼承財產型和子承父業型的富豪,沒有研究價值。

因此,他主要研究在上班族中自主創業的那類富豪。

在歐美的經濟環境下,被調查的人當中,32%的人是企業家,16%的人是高層管理者,10%的人是律師,9%的人是內科醫生。剩下的人基本是建築師、教授、公司的中層管理者等。 

雖然樣本看似較散,但有一點:選對職業很關鍵

《鄰家的百萬富翁》作者托馬斯·斯坦利說:“研究了20多年富人,我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有一項重大決策做對了,你就會變得富裕。如果你選對了職業,就能贏,並且很風光地贏。真正傑出的百萬富翁大都選擇了競爭很小但獲利超高的職業。

很多學歷高、智商高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一些大型企業中,和另外一些能力很強的人競爭。 

很多人都遵循着畢業、找工作、晉升的思路,這就像默認程序一樣裝進了他們的大腦中。他們甚至從未思考過,用什麼樣的辦法可以進入高薪行業或者領域。 

這個認知卡住了80%以上的人。 

3. 中年期

人至中年,形成了很多工作、思考和判斷習慣。富豪們也不例外,他們身上最突出的心理特質有三個,分別是:征服者、組織者和經營者。 

首先,富豪幾乎都是“征服者”。他們會制定詳細的計劃,並不打折扣地執行。在他們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幾乎都會遇到各種問題,但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征服問題,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各種能力。 

其次,有他們的地方,他們都會以“組織者”的身份出現。不管在各行各業,他們都會主動站出來,哪怕是幫主辦方做事,他們也會不遺餘力,最終出現很多新機會。 

最後,他們都有銷售特質。他們的思維中從來都會把經營、營銷、成本當成自己的第一思考原則。

由於一切生意都是交易,他們會利用和他人商談的機會,運用經營思維,讓對方採納自己的建議。

從小生意,到大生意,他們不斷積累財富需要的知識、經驗和直覺,這也是他們能夠承受鉅額財富帶來的壓力。

很多一夜暴富的人最終重返貧困,也是由於他們無法經營那麼多錢。經營思維把白手起家類富豪們的財富地基打得很厚。

​說到底,在《富人的邏輯》這本書中,齊特爾曼博士發現:富翁身上的共同特質是“超強的行動力”。再好的思維和認知、再好的書,如果你不讀、不學、不用,一切都只會離你越來越遠。不到15元,一本好書讓你洞察財富的祕密。

今日話題:你最信任的人是誰嗎?在評論區聊聊吧。

一點關注,讓你的思考更深一度。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