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31:茶葉的香氣1

原文:


  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

        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幹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仁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


江泳解讀:

        茶有本真的香氣,不是龍腦、麝香這些香料可比的。

        想要得此真香,一定要把茶葉蒸熟後再進行壓榨,汁水壓榨乾後再進行研磨,研細後再製成茶餅。這樣造出的茶就具備了和美之氣。新茶入盞時則茶香四溢,像秋天涼爽之氣一樣灑脫。如果蒸茶不熟就會夾雜有桃仁之類的異味,那茶味就酸烈難聞了。

        香,就是茶葉的香氣。

        所謂“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這句話要結合蔡襄的《茶錄》來理解。 

        蔡襄在《茶錄》裏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意思是說當時入貢的貢茶,會加少量的龍腦、麝香等物來增加茶葉的香氣。這種行爲當然是會影響茶葉本來的香氣的,在當時的建安民間都不採用,而進貢的茶反而這樣做。爲什麼呢? 因爲當時採摘要搶早,採摘過早的茶茶芽嫩而小,口感鮮,湯色白,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就是這香氣會弱一點。

        宋徽宗趙佶直接說出這句“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就給貢茶定了個性,這茶,還是真香最好。所以到了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貢茶不再添加香料了。宋代的熊蕃在其《宣和北苑貢茶錄》裏說:“初,貢茶皆入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  而在這之前,貢茶是添加麝香龍腦等物的。

        宋代趙汝礪在其《北苑別錄》裏有這樣的記載:“ 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二百片,六水,十六宿水;入腦子小龍,七百片,四水,十五宿火。” 這裏說的腦子就是龍腦。也就是說當時的貢茶分兩種:入龍腦的和不入龍腦的。

        龍腦是什麼?

        龍腦是古代用的一種名貴香料,又叫冰片,是由龍腦樟枝葉經水蒸汽蒸餾獲得的結晶體。龍腦樟樹,根據史書記載:龍腦產地主要爲古代婆羅洲、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中國自己不產龍腦,龍腦主要是由周邊國家進貢。在《冊府元龜》中,還能找到一些荊南、廣州、安南等地進貢龍腦香的記載。所以說龍腦比較名貴,用其入香,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用來入貢茶,也就是皇帝能用了。


        這龍腦入茶,用多少合適?有什麼講究嗎? 現代 我們對茶的香氣是怎麼感知的?

        下一篇再解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