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32:茶葉的香氣2

      龍腦入茶,其實反應的是當時的人們對香氣的一種追尋。宋人喜歡聞香,焚香、點茶、插花和掛畫被喻爲四般閒事,是文人自我藝術修養的體現。用香料入茶,是一種表示形式罷了。

        龍腦入茶,多少合適呢?顯然香料多了就會遮蓋茶的香氣,而香料少了又不能起到效果。具體的添加方法在宋代茶人所寫的茶書裏並沒有相關的記錄。不過宋代學者莊綽在其所著的《雞肋編》裏有記載:“入香龍茶,每斤不過用腦子一錢,而香氣久不歇。”一斤茶,用龍腦一錢。香氣可以經久不散。

        除了龍腦,茉莉花、桂花等也是可以用來入茶的。

        南宋施嶽寫的《步月·茉莉》詞:“玩芳味、春焙旋薰。貯穠韻、水沉頻爇。堪憐處,輸與夜涼睡蝶。”南宋的周密在《絕妙好詞》中注施嶽的《步月·茉莉》詞,解釋爲:“茉莉,嶺表所產……此花四月開,直至桂花時,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可見宋代已開始有用茉莉花烘焙茶葉。

        茉莉花茶、桂花茶,一直延續到今天,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用茉莉花、桂花和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起窨制,最終茶香花香合二爲一,起到以花香入茶的效果。

        不管是龍腦、麝香、還是茉莉花、桂花,這些都是人爲添加的香氣,不是茶本來的香味,也就失去了茶的真香。這個問題,宋徽宗趙佶已經有所認識,所以自徽宗宣和年間後,貢茶裏不再添加香料了。

        至於茶真香的獲得,與茶的原料、工藝息息相關。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製作工藝,都會影響茶葉裏面的芳香物質。宋徽宗趙佶所說:“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幹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就是對工藝的要求,做茶要每一步都到位,最終纔會茶香四溢。

        什麼是桃仁之氣?宋代黃儒在《品茶要錄》裏說:“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爲桃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這桃仁之氣,就是茶沒有蒸熟的毛病了。所以製茶,工藝很重要,每一步都需要到位,最終纔會有好的茶香。

        今天,我們的製作方法與宋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六大茶類,各有不同的香氣。

        綠茶鮮嫩、清香,這些是茶葉原有的芳香物質和製茶過程中形成的香氣。而紅茶,馥郁、鮮甜,這個一部分是鮮葉自身的,多數是製作過程中其它物質轉化來的。烏龍茶有其特殊的香味,是綜合綠茶與紅茶製法形成的。花茶的香氣則主要來自於窨花過程中對花香成分的吸收。不同的茶香氣不同與製茶工藝息息相關。

        明代劉源長在其《茶史》裏說:“茶之妙有三:一曰色,二曰香,三曰味。” 顏色、香氣、滋味,這是茶的三大妙處。

        我們對香氣的感知,主要是通過用鼻子聞和舌頭品。鼻子聞就是聞香,舌頭品就是品香。聞香一聞幹茶的香氣,二聞茶湯的香氣。品香則是品嚐茶湯在口腔裏的香氣變化。

        茶葉的芳香物質比較多,按現代科學研究達到幾百種。聞香、品香有趁熱嗅的,有溫嗅的,也有等茶涼了後再來冷嗅的,方法不同可以判斷香氣的優劣。

        熱嗅,茶葉內的香氣物質或者異味物質,溫度越高越容易被溶解、揮發,所以熱嗅的目的不僅可品茶香,還可以聞茶葉中是否有異味,從而看茶葉香氣的純度。

        而溫嗅,等大部分水蒸氣散去,茶香開始較好的呈現出來,這時可以看香與茶湯的融合程度,是香融於水,還是香水分離。

         冷嗅則是聞冷杯的茶香看香氣的持久度,葉底是否有雜氣、異味。如此三種也根據茶的不同有所調整,不同的茶香氣持久度有區別。

        在茶葉的審評標準術語裏,對綠茶類香氣描述的詞有馥郁、鮮嫩、鮮爽、清高、清香、花香、板栗香、甜香八種,而對烘青花茶香氣的術語有鮮靈、濃、純、幽香、香薄、香浮、透蘭、透素八種 。而黃茶的有嫩香、清鮮、清純、焦香、松煙香五種。黑茶有陳香、菌花香兩種。烏龍茶則有巖韻、音韻、濃郁、悶火、猛火五種。白茶有嫩爽、毫香、鮮純、酵氣、失解五種。紅茶則有鮮甜、高甜、焦糖香、甜和、高銳、果香、麥芽香七種。(來源:GB/T14487-93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詞彙)

       不同的茶葉,香氣的分類如此之多,對茶人細膩的感知能力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對茶葉香氣的感知和探尋,就是一次沁人心脾的審美探索之旅。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去努力發現,感知這自然饋贈的美好。

下一篇解讀: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