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運用纔是關鍵

擁有核心原則並身體力行的人,和缺乏思考隨波逐流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命運。 – 《教父》

這不是一本看了就像讓人打了雞血的勵志雞湯書,也不是讓你一萬小時刻意練習的技能書。這是一本人生成長路線圖,書中提供的七個習慣構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成熟模式地圖”。對追求個人精進的人提供了一套習慣養成與踐行的法則。

本書的知識地圖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知識地圖

製圖來源:華十二

(注:高清大圖請關注公衆號[小羊子說],回覆“習慣”獲取)

成熟模式地圖,把整本書串聯起來,其中不同的單一習慣或組合可以實現從個體到組織、從普通到優秀再到卓越、從單一思維到立體的跨越。

2

這本書提示一個事實:優秀人的背後都有一套堅守的原則,並且遠超自身利益和願意。

本書重新定義了習慣:本書將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和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習慣的培養需要以上三方面的努力。

改變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爲有了一更高的目標才能激發鬥志犧牲當前的生活狀態,併爲了做出犧牲。

我們最重要的要突破如何做,並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比如有人喜歡跑步,有人覺得無聊,有那工夫跟自己較勁,不如躺在沙發上刷劇。不喜歡人的看到的是表面,關注的是負面點,比如跑步費時間費膝蓋等等。而喜歡跑步比且堅持跑步的人,關注的是積極的一面,比如堅持跑步所帶來的健康和社交,總有那麼一羣人,和你相似。而最重要的是跑步的背後是一羣積極向上的人,有追求自己真實想法的人,敢於挑戰自我的人。

養成一個習慣很難,痛並快樂地堅持的人,從跑步開始突破單點突破可見端倪,其他方面的持續堅持,肯定也是比沒有良好習慣意識的培養的人更優秀。換句話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本書重新定義了效能:效能就是產出與產能的平衡的原則。七個習慣是提高效能的習慣,真正的效能基於符合自然規律的永恆不變的原則。效能的關鍵在於平衡:一味地重視產出會導致糟糕的狀況,太過維護產能也會造成低效能的結果。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博弈,拿捏好彼此之間的平衡度,是一門生活的藝術。那些書生氣息過於濃烈的書呆子,只讀書不願意生產的人,幻想於理想的生活中,不存在於直面現實的世界,是永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

3

這本書大綱的思維導圖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思維導圖

七個習慣分別如下:

習慣一:積極主動

1. 採取主動是實現人生產能與產出平衡的必要條件,對於培養七個習慣來說也不例外。

2.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着爲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爲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 積極的人總會有好運氣的,積極意味着做事有格局,事情的走向儘可能去推動完成,而不是被動參與。

關注圈和影響圈

4. 積極 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力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5. 消極的人關注“關注圈”,緊盯他人的弱點、環境的問題以及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不放。

  • 直接控制、間接控制、無法控制
  • 直接控制:通過培養正確的習慣來解決。
  • 間接控制:採取移情方式而不是爭鋒相對,以身作則而不口頭遊說。
  • 無法控制:以微笑、真誠、平和來接受現實。

在積極主動習慣中,最大的感受是關注圈和影響圈。這也就很好解釋了爲什麼有些人會變得越來越優秀的原因。

人的精力有限,必須聚焦自身,當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時,你纔會走出自己的關注圈,向影響圈靠近。一步一步往前走,沒有走第一步,無法進入一個高的平臺,你就無法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另一個感受是,有些事有些人,你必須學會相處,因爲你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間接影響他人,別人怎麼想怎麼做,你無法控制,學會接受即可,將關注圈放回自己。

習慣二:以終爲始

1. 此時此刻起,一舉一動,一切價值標準,都必須以人生的最終願景爲依歸;也就是由人生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來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把人生使命謹記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邁進,不敢有絲毫違背。

2.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

“以終爲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爲基礎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創造和實際的即第二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物都是先在心中構思,然後付諸實現。正因如此,認定使命才顯得如此重要。

3. 凡是心中秉持恆久不變真理的人,才能屹立於動盪的環境中。因爲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取決於他對自我、目標以及價值觀的不變信念。確立個人使命之後,我們就不必藉助成見或偏見來面對變局,如此一來,便能保持安全感。

習慣三:要事第一

1. 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

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與主動精神,急所當急。

2. 善於授權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且對雙方都有益處。不過授權者必須真心實意以管理爲出發點,而不只是只求效果。信任可以激發強烈的動機,使人全力以赴,但需要時間與耐心。

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 。----歌德

分爲兩種類型:指令型授權和責任型授權。

  • 指令型: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做完告訴我。

  • 責任型: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

  • 預期結果

  • 指導方針

  • 可用資源

  • 責任歸屬

  • 明確獎懲

  1. 成都人士習慣去做失敗者不愛做的事。他們當然也不喜歡做這些事,但他們讓這種不喜歡服從於自己對目標的追求。----格雷

4. 問題的反面是契機。

習慣四:雙贏思維

1. 雙贏的精髓就是情感賬戶,也就是信用。情感賬戶充足,我們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本身,而不用去關注性格或者立場差異。所以首先儲存情感賬戶,然後引導更多人達成雙贏的共識。

2. 當你培育自己的雙贏心態時,你將發現一件美妙的事:人際關係變得更容易了。–喬治·埃里奧特

3. 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

  • 雙贏品格:誠信、成熟、知足。

    (一個誠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很少或根本不需要用到什麼技巧。)

  • 雙贏關係:以禮相待、真誠尊敬與欣賞對方的人格、觀點;投入更長的時間進行溝通,多聽而且認真地聽,並且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以實際行動與態度讓對方相信,你由衷希望雙方都是贏家。

  • 雙贏協議:績效協議或合作協議。從屬關係變爲合作關係,上級監督變爲自我監督。

  • 雙贏制度:許多情況下,問題是來源於錯誤的制度,而不是人。惡劣的制度甚至會使好人也受到感染。

  • 雙贏過程:以原則爲重心的談判對事不對人,着重雙方的利益而非立場。目標雖在尋求彼此互利的解決途徑,但不違背雙方認同的一些原則和標準。

    可分爲四步驟完成雙贏過程(目的和手段是一致的)

  • 從對方的觀點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甚至比對方瞭解得更透徹。

  • 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 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 找到實現上述結果的各種可能路徑。

習慣五:知彼解己

1. 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

2. 同理心聆聽。出發點是爲了理解而非爲了迴應,也就是透過言談明瞭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世界。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是,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有時人際關係的確需要多一份同情,但卻易養成對方的依賴心。同理心也不代表贊同,而是指深入瞭解對方的感情與理智世界。

據專家統計,人際溝通僅有1/10通過語言來進行,3成取決於語調和聲音,其餘6成則得靠肢體語言。

3. 推己及人的四種反應

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繫我們自己的經歷,因此自以爲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迴應”的傾向:

  • 價值判斷 —— 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 追根究底 —— 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 好爲人師 —— 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 想當然 —— 根據自己的行爲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爲與動機。

4. 古希臘人認爲,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表達自己也應該循這三個階段進行。

習慣六:統合綜效

  1. 統合綜效的精髓是尊重差異,建立優勢並彌補弱點

  2.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纔有收穫。

  3. “我們不應單純地模仿大師的言行,而應該追求大師所追求的探索與創新精神。”我們不應該單純的模仿,而應該創造。

  4. 統合綜效基本的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

  5. 溝通的三個層次:

  • 互相提防(輸/贏模式)
  • 互相尊重(妥協)
  • 統合綜效(雙贏)
  1. 尋求第三條親道路

舉例說明(家庭丈夫要陪孩子釣魚,妻子要陪家人) 如何實現共贏 而不是妥協。

這不是一種交易,而不是變革,兩個人都如償所願。

6. 自然界是統合綜效的最佳典範。

生態學很好的解釋了自然界統合綜效:世間萬物都密切相關的,這些關係可以將創造力最大化。

本書所講的七個習慣的真正力量也是存在於它的相互關係中,而不是單個的習慣中。

7. 越過通信統合綜效的障礙

  • 直接控制
  • 間接控制
  • 無法控制
  1. 每件激怒我的們的事情都能成爲讓我們理解的契機。讓我們最煩惱的人也往往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習慣七:不斷更新

  1.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發驚人的結果,每念及此,我就認爲世上沒有小事。——巴登(Bruce Barton),前美國衆議員及廣告業者

  2. 從四個層面磨練自己:

    身體方面:鍛鍊、營養、壓力調節

    精神方面:學習、冥想、實現價值、忠誠

    智力方面:閱讀、想象、規劃、寫作

    社會情感方面:服務、移情 、統合綜效。(歷練待人處事之道)

  3.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也就是產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能真正可靠。

寫在最後

習慣的養成符合人的天性,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本書上作者提到的七個習慣更像是在打怪升級路上的七個習慣,由初級養成的習慣到高級進階的習慣。七個習慣也並非獨立的習慣,只有真正瞭解了習慣背後的深層次行爲邏輯,再結合自身的行爲做事目標定位,養成高效能的習慣我們纔會去了解、去踐行。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Reference:《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美]史蒂芬·柯維

做一個永遠對你有用的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