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如何快速進入心流地狀態?(一種高效專注的狀態)

  • “心流”:來源於著名心理理論之父米哈哩-契克森米哈賴。

有哪些快速進入心流狀態(flow)的方法?

  • 作者以反饋的角度分析了學習和遊戲進入心流狀態的異同。提出了,以類比遊戲的方式來提出了一些方法達到高反饋的效果,從而進入心流狀態。
  • 清空大腦,每次只專注一件事情
  1. 設立明確的目標。
  2. 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任務
  3. 進入場景,先做。
  4. 帶着目標找反饋。

進入心流狀態的幾大條件

  1. 專注
  • 不專注,無心流。
  • 在一個番茄鍾(25分鐘)內,關掉手機的網絡、然後遠離手機(把手機放在一個你坐着讀書時、看不到的地方),這樣進入心流狀態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了。
  1. 自己忠於內心的選擇
  • 要想進入心流狀態,必須是你忠於內心做出的選擇。
  • 因爲如果這件事情你是被迫去做的,會覺得憋屈、產生逆反心理,潛意識裏並不想去做,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你又如何能進入心流狀態呢?
    所以,只有當你做的這件事情,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願意積極主動去做並很享受這個過程時,這纔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1. 挑戰性剛剛好
  • 挑戰性剛剛好。因爲如果挑戰性太強、不能完成任務,這會讓你很有挫敗感、甚至會放棄,而如果沒有什麼挑戰性、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任務,這會讓你覺得沒意思、沒有成就感,所以挑戰性的設置要剛剛好。
  1. 具有明確的達成目標指向
  • 如果沒有明確的達成目標的指向,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很迷茫和混亂的,不知道具體要做出怎樣的一個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是進入不了心流模式的。
  • 當有了這些要達成的目標作爲指向,工作的時候就會變得更有動力、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並完成的更好。
  1. 即時反饋
  • 很多人之所以在遊戲中進入心流狀態,就是因爲得到了即時反饋。你每玩完一盤遊戲,系統都會給你反饋,讓你知道自己是贏了還是輸了、升級還是降級,這會成爲你一直玩這個遊戲的重大動力。
  • 不妨將遊戲模式轉移到學習工作中。在“易效能”APP打卡。可以看到在“冥想”、“做筆記”、總積分的反饋。

一本奇書告知你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態

  • 《盜火:硅谷、海豹突擊隊和瘋狂科學家正在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革命》

  •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並非只有一個單一的自我,我們的頭腦中其實有各種聲音。比如,你正在幹一項高難度的腦力工作,你頭腦中一個聲音說今天晚上喫什麼,一個聲音說昨天那場比賽輸了真遺憾,一個聲音說這個工作幹好了會取得什麼評價,一個聲音說我一個人留在公司幹活真了不起……人腦是一場爭論,我們有多個自我,它們開討論會決定下一步怎麼辦。
    要想專注做某一件具有創造性的事情,你必須關閉掉一些聲音。具體來說,你要關閉掉負責意識的前額葉皮層主管的兩個聲音:一個是“ 自我批評 ”,另一個是“ 時間感 ”。
    所有專業演員都追求在表演的時候要全面投入到角色之中,忘掉自己,也就是學會關閉這個自我評價的聲音。

  • 當大腦進入潛意識狀態,會分泌“血清素”和“催產素”,這兩種激素讓我們感到和平、幸福、充滿信任感,正好有利於把信息綜合起來處理。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有些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會在夢中尋到答案的原因。

  • 《盜火》一書介紹三種“出神技術”:冥想訓練、用外部設備電擊大腦和服用違禁藥物。

快速進入心流狀態的五個方法

  • 作者通過五種方式爲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五種進入心流地方法,實踐性很高。
  1. 創造造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環境。
  • 當我們處於某種環境時,會深受環境的暗示,從而得以加速或者延緩進入自己想要進入的狀態。
  • 很多人在家看書,需要一個書房,進入書房這個環境,就是一種要讀書的儀式感暗示,換到客廳,暗示就變成看電視了。
  • 在創造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環境時,一開始儘量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做一件固定的事情。不斷堅持重複做一件事,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1. 找到進入心流狀態的“開關”動作。
  • 如果把進入心流狀態,理解爲需要一套複雜的儀式動作,在職場就很難行得通。在真正的工作模式下,往往沒有那麼好的環境讓我們調整狀態,我們要的是“遇到險情,馬上就能扣下扳機”的能力。我要進入“心流狀態”,會選擇非常簡單的動作暗示自己,比如“開機”,不管是打開手機還是打開電腦,“開機”這個信號就告訴我必須馬上響應各種消息和工作任務,在這些沒有完成之前,不能分散注意力做別的事情。如果用“開機”這個信號暗示進入心流狀態的話,那麼對環境的要求就幾乎是降到了最低,這也意味着儀式動作得到了最大簡化,然後人就能在任何環境下藉助這個最小儀式動作儘快進入心流狀態。

  • 要培養形成心流的“開關”動作,是要先發現自己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時間,並持續在這個時間內做有產出的事情(或者先用自己喜歡的事情進行訓練),爭取一次次地進入心流狀態,並用自己設計的最小儀式動作啓動這個狀態。

  • 如果能一次次成功地進入心流狀態,大腦就會因爲這段時間內的高中形成積極反饋,人就會享受這種感覺,並希望一次次複製這種感覺。這個時候記住暗示自己獲得這種感覺是從最小動作開始的。當然很多時候可能用了最小動作,但沒有進入心流狀態,請選擇性忽視這些結果,而是放大最小動作和成功進入心流狀態的聯繫。

  • 經常進入心流狀態後的你,就好比經常登山的人,總是能很快找到登頂的小路。登山的經歷多了,即使在不同環境下,也能很快找到好走的路。人會慢慢培養出在更多場景下快速進入心流狀態的能力。

  1. 具體化自己的工作場景,用“下一個動作”帶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 比如計劃寫篇日更文。這個計劃很容易失敗,因爲缺乏構成“下一個動作”的場景。如果把這個計劃改成“今晚10點前我必須在臥室打開筆記本電腦寫一篇500字的日更文章發在微信公號,主題是談談時間管理”。這句話同時包含:①時間–晚上10點;②地點-臥室; ③設備–筆記本電腦;④事件一寫一篇500字日更。

  • 這些具體因素就相當於5個連續的命令,告訴大腦應該在何時、何地、做什麼事情,一旦進入對應場景,就會下意識地行動起來。

  • 命令1:晚上10點,要回到臥室。

  • 命令2:打開筆記本電腦。

  • 命令3:登錄微信公號後臺。

  • 命令4:寫下“談談時間管理”的標題。

  • 命令5:開始寫500字的文章。

  • 你會發現如果你順利完成第一個動作,這會帶動你自然進入下一個動作,慢慢完成幾個動作後,你就被帶入寫作的心流狀態。

  1. 尋求外部監督,創造進入心流狀態的壓力。
  • 番茄工作法,其實也是一種外部監督,只不過把這種外部監督物化了,而且在時間上量化了,這比較符合一般人的挑戰水平,番茄工作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發明。之所以取名“番茄”是因爲他在應用這個方法時使用了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具有番茄外觀的計時器。

  • 環境暗示:有一個番茄鍾。

  • 開關動作:設置番茄鍾。

  • 打卡監督羣也是同樣的例子,如果失敗,就在羣裏發紅包

  1. 降低門檻,先從快樂的事情開始,再“約”渴望的事情。
  • 如果第一個月已經堅持了28天,那麼人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慾望,必須把最後兩天做好,以免功虧一簣。當一個人堅持完成自己的小任務或小目標之後,大腦會告訴他,“你很有毅力”“你每天都能完成既定目標”,這會給人帶來極大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會激勵人堅持下去,從而慢慢形成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