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磁盤管理

Linux磁盤管理好壞管理直接關係到整個系統的性能問題。

Linux磁盤管理常用三個命令爲df、du和fdisk。

  • df:列出文件系統的整體磁盤使用量
  • du:檢查磁盤空間使用量
  • fdisk:用於磁盤分區

df

df命令參數功能:是linux系統以磁盤分區爲單位查看文件系統,可以加上參數查看磁盤剩餘空間信息。檢查文件系統的磁盤空間佔用情況。可以利用該命令來獲取硬盤被佔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信息。

語法:

df [-ahikHTm] [目錄或文件名]

選項與參數:

  •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統;
  • -k :以 K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m :以 M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h :以人們較易閱讀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顯示;
  •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進位方式;
  • -T :顯示文件系統類型, 連同該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稱 (例如 ext3) 也列出;
  • -i :不用硬盤容量,而以 inode 的數量來顯示
舉例:
df -hl
顯示格式爲: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a2 45G 19G 24G 44% /
/dev/hda1 494M 19M 450M 4% /boot
/dev/hda6 4.9G 2.2G 2.5G 47% /home
/dev/hda5 9.7G 2.9G 6.4G 31% /opt
none 1009M 0 1009M 0% /dev/shm
/dev/hda3 9.7G 7.2G 2.1G 78% /usr/local
/dev/hdb2 75G 75G 0 100% /
/dev/hdb2 75G 75G 0 100% /
以上面的輸出爲例,表示的意思爲:
HD硬盤接口的第二個硬盤(b),第二個分區(2),容量是75G,用了75G,可用是0,因此利用率是100%, 被掛載到根分區目錄上(/)。

常用的命令:
df -hl 查看磁盤剩餘空間
df -h 查看每個根路徑的分區大小
du -sh [目錄名] 返回該目錄的大小
du -sm [文件夾] 返回該文件夾總M數
更多功能可以輸入一下命令查看:
df --help

du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間的,但是與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對文件和目錄磁盤使用的空間的查看,還是和df命令有一些區別的。

語法:

du [-ahskm] 文件或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

  • -a, --all 輸出所有文件的磁盤用量,不僅僅是目錄
    --apparent-size 顯示錶面用量,而並非是磁盤用量;雖然表面用量通常會小一些,但有時它會因爲稀疏文件間的"洞"、內部碎片、非直接引用的塊等原因而變大。
    -B, --block-size=大小 使用指定字節數的塊
    -b, --bytes 等於--apparent-size --block-size=1
    -c, --total 顯示總計信息
    -D, --dereference-args 解除命令行中列出的符號連接
    --files0-from=F 計算文件F 中以NUL 結尾的文件名對應占用的磁盤空間,如果F 的值是"-",則從標準輸入讀入文件名
    -H 等於--dereference-args (-D)
    -h, --human-readable 以可讀性較好的方式顯示尺寸(例如:1K 234M 2G)
    --si 類似-h,但在計算時使用1000 爲基底而非1024
    -k 等於--block-size=1K
    -l, --count-links 如果是硬連接,就多次計算其尺寸
    -m 等於--block-size=1M
    -L, --dereference 找出任何符號鏈接指示的真正目的地
    -P, --no-dereference 不跟隨任何符號鏈接(默認)
    -0, --null 將每個空行視作0 字節而非換行符
    -S, --separate-dirs 不包括子目錄的佔用量
    -s, --summarize 只分別計算命令列中每個參數所佔的總用量
    -x, --one-file-system 跳過處於不同文件系統之上的目錄
    -X, --exclude-from=文件 排除與指定文件中描述的模式相符的文件
    --exclude=PATTERN 排除與PATTERN 中描述的模式相符的文件
    --max-depth=N 顯示目錄總計(與--all 一起使用計算文件),當N 爲指定數值時計算深度爲N;
    --max-depth=0 等於--summarize
    --time 顯示目錄或該目錄子目錄下所有文件的最後修改時間
    --time=WORD 顯示WORD 時間,而非修改時間:
    atime,access,use,ctime 或status
    --time-style=樣式 按照指定樣式顯示時間(樣式解釋規則同"date"命令):
    full-iso,long-iso,iso,+FORMAT
    --help 顯示此幫助信息並退出
    --version 顯示版本信息並退出
更多功能可以輸入一下命令查看:
du --help

fdisk

fdisk 是 Linux 的磁盤分區表操作工具。

語法:

fdisk [-l] 裝置名稱

選項與參數:

  • -l :輸出後面接的裝置所有的分區內容。若僅有 fdisk -l 時, 則系統將會把整個系統內能夠搜尋到的裝置的分區均列出來。

舉例說明:找出你係統中的根目錄所在磁盤,並查閱該硬盤內的相關信息

[root@www ~]# df /            <==注意:重點在找出磁盤文件名而已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920624   3823168   5585388  41% /

[root@www ~]# fdisk /dev/hdc  <==仔細看,不要加上數字喔!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5005.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
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

Command (m for help):     <==等待你的輸入!

輸入 m 後,就會看到底下這些命令介紹

Command (m for help): m   <== 輸入 m 後,就會看到底下這些命令介紹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刪除一個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個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顯示分割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儲存離開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將剛剛的動作寫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離開 fdisk 時按下 q,那麼所有的動作都不會生效!相反的, 按下w就是動作生效的意思。

Command (m for help): p  <== 這裏可以輸出目前磁盤的狀態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這個磁盤的文件名與容量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磁頭、扇區與磁柱大小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每個磁柱的大小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
/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
/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 裝置文件名 啓動區否 開始磁柱    結束磁柱  1K大小容量 磁盤分區槽內的系統

Command (m for help): q

想要不儲存離開嗎?按下 q 就對了!不要隨便按 w 啊!

使用 p 可以列出目前這顆磁盤的分割表信息,這個信息的上半部在顯示整體磁盤的狀態。


磁盤格式化

磁盤分割完畢後自然就是要進行文件系統的格式化,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簡單,使用 mkfs(make filesystem) 命令。

語法:

mkfs [-t 文件系統格式] 裝置文件名

選項與參數:

  • -t :可以接文件系統格式,例如 ext3, ext2, vfat 等(系統有支持纔會生效)

實例 1

查看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

[root@www ~]# mkfs[tab][tab]
mkfs         mkfs.cram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msdos   mkfs.vfat

按下兩個[tab],會發現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如上所示。

實例 2

將分區 /dev/hdc6(可指定你自己的分區) 格式化爲 ext3 文件系統:

[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6
mk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label=                <==這裏指的是分割槽的名稱(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block 的大小配置爲 4K 
Fragment size=4096 (log=2)
251392 inodes, 502023 blocks     <==由此配置決定的inode/block數量
25101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15899392
16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1571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有日誌記錄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 這樣就創建起來我們所需要的 Ext3 文件系統了!簡單明瞭!

磁盤檢驗

fsck(file system check)用來檢查和維護不一致的文件系統。

若系統掉電或磁盤發生問題,可利用fsck命令對文件系統進行檢查。

語法:

fsck [-t 文件系統] [-ACay] 裝置名稱

選項與參數:

  • -t : 給定檔案系統的型式,若在 /etc/fstab 中已有定義或 kernel 本身已支援的則不需加上此參數
  • -s : 依序一個一個地執行 fsck 的指令來檢查
  • -A : 對/etc/fstab 中所有列出來的 分區(partition)做檢查
  • -C : 顯示完整的檢查進度
  • -d : 打印出 e2fsck 的 debug 結果
  • -p : 同時有 -A 條件時,同時有多個 fsck 的檢查一起執行
  • -R : 同時有 -A 條件時,省略 / 不檢查
  • -V : 詳細顯示模式
  • -a : 如果檢查有錯則自動修復
  • -r : 如果檢查有錯則由使用者回答是否修復
  • -y : 選項指定檢測每個文件是自動輸入yes,在不確定那些是不正常的時候,可以執行 # fsck -y 全部檢查修復。

實例 1

查看系統有多少文件系統支持的 fsck 命令:

[root@www ~]# fsck[tab][tab]
fsck         fsck.cramfs  fsck.ext2    fsck.ext3    fsck.msdos   fsck.vfat

實例 2

強制檢測 /dev/hdc6 分區:

[root@www ~]# fsck -C -f -t ext3 /dev/hdc6 
fsck 1.39 (29-May-2006)
e2fsck 1.39 (29-May-2006)
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
Pass 2: Checking directory structure
Pass 3: Checking directory connectivity
Pass 4: Checking reference counts
Pass 5: Checking group summary information
vbird_logical: 11/251968 files (9.1% non-contiguous), 36926/1004046 blocks

如果沒有加上 -f 的選項,則由於這個文件系統不曾出現問題,檢查的經過非常快速!若加上 -f 強制檢查,纔會一項一項的顯示過程。


磁盤掛載與卸除

Linux 的磁盤掛載使用 mount 命令,卸載使用 umount 命令。

磁盤掛載語法:

mount [-t 文件系統] [-L Label名] [-o 額外選項] [-n]  裝置文件名  掛載點

實例 1

用默認的方式,將剛剛創建的 /dev/hdc6 掛載到 /mnt/hdc6 上面!

[root@www ~]# mkdir /mnt/hdc6
[root@www ~]# mount /dev/hdc6 /mnt/hdc6
[root@www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中間省略.....
/dev/hdc6              1976312     42072   1833836   3% /mnt/hdc6

磁盤卸載命令 umount 語法:

umount [-fn] 裝置文件名或掛載點

選項與參數:

  • -f :強制卸除!可用在類似網絡文件系統 (NFS) 無法讀取到的情況下;
  • -n :不升級 /etc/mtab 情況下卸除。

卸載/dev/hdc6

[root@www ~]# umount /dev/hdc6     

以上內容參考:http://www.runoob.com/linux/linux-filesystem.html。沒有實際操作,這裏只做記錄。方便自己查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