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與”不知道“

敏捷與”不知道“
最近讀了第一遍《人類簡史》。這本書裏有不少獨特的視角。沉思了很久。 什麼是西方式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源動力?要知道不只是東方,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對於生產力,他們也有需求,也發明了很多東西,對自然也有深刻的認識。 但是,沒有人認爲他們發展的是科技。如果說,這些文明還都比較溫和,沒有很強的求知慾,或者偏人文。 那麼古希臘呢?他們的思辯,數學,樸素的自然觀,都很有名。 一般,也都只是認爲這是科技的源頭,埋下了科技發展的種子。 那到底是什麼鑄就了科技,爲啥,我又聯想到了敏捷? 我們得從更底層的東西說起。書中有一個比喻,西方科技的基礎,猶如鋼筋水泥,其他的這些文明的基礎,用的是木材,雖然建兩三層的時候, 看不出來區別,但是再往上累的時候,鋼筋水泥巍然屹立,木材卻無能爲力了。 這個鋼筋水泥,是什麼呢? 中世紀,雖然還沒有發現新大陸,但是, 那個時候的地圖豐富和詳細,密密麻麻都是字。這反應了當時的認識水平:所有的一切,都很完備了,你所需要的各種知識,都已經有了。 換句中國話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奇技淫巧”都是細枝末節,不重要。 在那種背景下,多一點少一點,都無所謂,沒有質變的發生。沒有變化的動力。 更深層的咱們不討論。簡單點說,就是“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咱不知道的事”。 現在看來,還真有”咱不知道的事“,比如”美洲新大陸“,比如”澳大利亞“。 從這點來反思,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瀑布模型,潛意識裏蘊含的是什麼?我只要做好了需求分析,我就什麼都知道了。對於需求變更的解釋,從程序員的角度來看,是沒理解對,從用戶的角度看,是沒表達清楚(或者說,沒把深層的信息表層化)。 從敏捷的角度來看呢,有些是我知道的,但是更多的事情,我是不知道的,我今天做的,是基於目前我能知道的,對於不知道的,怎麼辦呢,承認自己不知道,等知道了後,再修訂。 現在的觀點更傾向於後者,認可一些敏捷的套路,開放了心態,更多的承認了”不可知因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