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3

“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實踐品格

一、“知”與“行”的關係問題

理學的目標一致即成爲“聖人”,《尚書 說命》——知之匪艱  行之惟艱,孔子——《論語》學而時習知,不亦樂乎。

二、知行合一的思想淵源

天台宗智者大師論“定”(實踐)與“慧”(知識)——車之兩輪,鳥之雙冀,定慧均衡,止觀並重。

北宋天台宗知禮和尚——智爲行本則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則智借行成。

南宋理學陣營,也有同樣表達。朱熹也表達了知行同樣觸發,齊頭並進的意思,但認爲知在前,但重要性來講行更重要。“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表達了相互促進的關係。

浙東學派呂祖謙——“致知力行不是兩截”、“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鏡所以明鏡”(禪宗)

三、知行合一的具體觀點

王陽明“真知即是行”(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能夠行的。)

朱熹“真知必能行”

王陽明是知與行合二爲一的首創者,這是和前邊不同的地方,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的第一個層次是知識的層面,第二個層次知作爲良知。例如:孝敬父母這件事,如果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沒有去做,你能說你真正懂得了孝敬父母嗎?需要通過行爲做出來。

“過程”——知和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知是行的起點,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不僅是相互促 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的兩個層面。

行——莊子“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朱熹的“窮理”是做不到的事。行不僅包括我們身體的行,我們意識的流動也是行。

知——良知自知  良知通過行來表達

聖人之道吾性具足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最早公開宣貫的觀點: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四、對所謂陽明“以知代行”說的批評

《傳習錄》,強調知識的過程必定通過一個實踐來體現,最終的實踐也是知識的價值體現。不是以知識替代行動,也不以理論替代實踐。工夫論體系重要的部分。

提問:知行合一是一個階段性的閉環還是延續的?

回答:比如孔子,生命是一個過程,隨着生命的進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思想境界、生命境界不斷躍遷。小到習字大到人生境界的修行,都是通過知行合一。王陽明的隱喻:我們是一面鏡子,修行成一面純淨鏡子的這個過程就是知行合一,到那時就物各付物,大小由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