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農現狀看“京心助農”項目,不是每個平臺都能有效助農

助農不是直播秀更不是貨轉移,它是一個體系活兒

從助農現狀看“京心助農”項目,不是每個平臺都能有效助農

舉措、模式、路子,做好這些助農成效就能成倍增長

文/王吉偉

現在只要提到助農,必然離不開兩個關鍵詞:直播與渠道。

翻看各種助農信息,總有某某明星參與直播助農的活動,直播帶貨助力農產品銷售的新聞更是數不勝數。當前,直播帶貨已成助農主流模式。很多助農活動,都會拉上幾個主播,帶着鄉親們到田間地頭走上一走。

做上一場直播,確實能幫農戶們賣一些產品,但助農扶貧又豈是簡單做幾場直播就能解決的?沒有直播就沒有了銷量,這樣只能顧及一時的助農,根本無法徹底解決產品滯銷難題。

同時,助農更是離不開拓展渠道。多一種渠道,農產品銷路開闊了,助農成功的把握也就能多上幾分。但有些助農項目,所謂的渠道就是幫着農戶把產品拉到外面去。更低的價格讓農戶不賺錢甚至賠錢,更多的渠道卻是在無限壓縮產品價格。

所以,助農不能只是做做直播與搞幾個渠道,而是一個成體系的活兒。它需要平臺有更多的舉措與模式,更需要有合適的路子堅持下去。助農不只是讓農產品走出去,更要讓農戶的銷售思維走出山、走出村。

本文,王吉偉頻道就跟大家聊聊助農現狀與完善的助農體系。

助農不是直播秀,很多助農行動虛有其表

直播帶貨,成爲當下非常時期最有效的銷售手段。一時間,各大助農平臺及組織都上線了直播帶貨。甚至,有的還會開車拉着農戶去田間地頭做直播。這種做法給人一種錯覺,助農就是直播帶貨。

但,直播帶貨真就能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嗎?直播形式沒有問題,能夠真實、生動的向消費者展示產品情況。所謂“主播一來,銷售過萬”,但主播一走,不會直播不懂規則的農戶仍要會對滯銷的產品發愁。

同時,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是否會打消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與比例不小的商品退回,這種效率的助農又該如何評判?農戶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如果把直播助農可以分爲“秀”和“助”兩部分,大部分助農直播做到了“秀”農,卻沒能做好助農。

同樣,助農也不僅是幫助農戶把農產品拉出去。所謂助農,重點在於幫助農產品找銷路,但是要找的這個銷路是有學問的。不只是將農產品以更好的價格賣出去,還得讓有需求的人能夠找到這些好產品。

若只是低價賣給某些中間商,這也不算是真正的助農,農戶自己也能做得到。從供需上講,沒有將供應與需求做到更好的適配。想買的買不到,想賣的賣不好,助農成效亦是大打折扣。

上面這些助農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農產品經營的現狀。從產業鏈整體而言,中國農業長期存在價值鏈嚴重脫節的問題,具體表現爲:

第一,產供不在一體。產業從農產品的種植到收購,到不同的銷售體系,這些環節極大的提高了商品最終的售價。而真正付出最大辛苦的農民,並沒有獲得他們應該擁有的價值,大量價值分散在更復雜的分銷體系中。

第二,品牌認知度不夠。小產地的結構裏還有非常多的產品,不能被用戶或者市場認知,品牌認知度存在問題。

第三,從業人員可能良莠不齊。一些打着助農旗號的行爲,反而對市場產生反向影響,產地品控環節的監督力度並不夠。其中的最大痛點在於,農民的價值無法真正發揮。

在產業存在這些問題情況下,很多助農行動實則都是虛有其表。

助農是個體系活兒,離不開舉措、模式與路子

通過上文,大家已然瞭解到助農不能只是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更在於如何幫助農戶經營。表面看起來,助農很簡單,實則它是一個成體系的活兒,需要一系列的舉措、模式與路子,需要通過各種手段最大化助農。

助農,不但要讓農產品進入全國的市場,更要讓農戶的銷售思維走出山、走出村。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助農體系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舉措上多觸達。舉措上多觸達,就是看助農平臺能否將其助農舉措觸達更多商戶,將平臺的各種支持及優惠政策普惠廣大用戶。通過各種資源並協同多方制定相應的計劃,以幫助農戶實現增產增收,同時讓平臺用戶享受低價品質商品。同時,多觸達還體現於求變,隨時可以根據農戶需求進行迭代與優化。

其次,模式上求創新。平臺助農,說到底是數字化技術在農業這一產業的落地應用。將供需雙方的需求,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技術連接在一起,融合平臺資源給予多方更多的供需匹配。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並創新,最終將助平臺農打造成高效集成的長效價值鏈,就能打造最佳的助農模式以及行業解決方案。

第三,路子上要堅持。有了舉措與創新的模式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堅持,需要將一條對的路子走到底。一個好的助農平臺、項目以及舉措,至少需要堅持一年以上的時間,而能夠長久堅持的舉措,必然會是經得起考驗的好路子。助農需要好路子,更需要在走好路子,還要在路子上不斷髮現問題、增加新舉措並優化模式,以更好的助農。

將舉措、模式、路子融合到一起,也就能創造一個更好的助農體系。而一個完善的助農體系,更應是從產到銷全程賦能農戶的與用戶的。你的舉措能夠覆蓋更多農戶,模式能夠匹配更多需求,路子足以淌到底,助農所能取得的成效也就越好。

從“京心助農”計劃,看京東的助農體系

6月12日,京東全面升級了其在疫情期間啓動的“京心助農”。

與之前的不同的是,這次戰略升級將“京心助農”徹底打造成一攬子助農舉措。通過整合並優化供應鏈、物流、人才、流量、直播等全平臺、全渠道資源,不斷加深與政府、農人的合作,推動生鮮農產品上行可持續發展。

京東集團副總裁、7FRESH業務負責人王敬

在渠道方面,“京心助農”全面整合京東集團全平臺、全渠道所有涉農業務,包括7FRESH七鮮、京東超市、京喜、京東直播、京東秒殺、東東農場、京東物流、京東數科、京東智聯雲等。

物流支持方面,京東物流爲全國530多個農特產地提供定製化供應鏈解決方案,持續加快供應鏈、快遞、冷鏈等業務下沉,打造專門服務最先一公里的物流新基建。

在模式上,京東通過大數據,指導農戶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多少,爲助農產品建立標準體系,加大物流和冷鏈倉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並依託智能供應鏈的全渠道銷售通路,以此推動助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這個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農業模式下,家庭式農業生產、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低、供應鏈加價和產品損耗居高等影響農產品電商化的難題。藉此,助農成效將會大增。

未來三年,京東會打造百億級流量池、培養出100萬農業電商人才、共建10萬農產品直播基地;並會推出一整套品質助農措施,爲農產品“出圈”保駕護航。同時京東還定了一個目標:3年內帶動通過“京心助農”項目覆蓋的農人收入增長50%以上。這意味着,京東至少會在這條路子上堅持三年。

從舉措、模式、路子三大要點而言,“京心助農”已是一個非常完善的助農體系。

後記:解決農業價值鏈問題,讓助農更有成效

針對前文所提及農業價值鏈環節的脫節問題,京東集團副總裁、7FRESH業務負責人王敬在發佈會上,提出了幾個商業化運作的解決方法:

第一,渠道重組,縮短供應鏈以放大農民利益和消費者利益;

第二,品牌重組,將產品地域化品牌化以提高產品價值;

第三,品控重組,把品控建在產地上同時做到產銷集成,杜絕品質良莠不齊。

這三個方法,正是“京心助農”項目的主要內容。京東生鮮作爲全國最大的自營生鮮平臺,在產業扶貧助農方面具有天然的全產業鏈優勢。

《數字經濟助農——電商農產品銷售報告》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全國網絡零售額走低,但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的增速達到31%,比2019年還高4個百分點。截止目前,京東生鮮所售農產品已覆蓋中國95%的產地。在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的加持之下,京東的助農成效有目共睹,現在已是公認的“助農新基建”。

自2016年初啓動電商精準扶貧,到現在的“京心助農”項目戰略升級,京東一直在積極將扶貧、助農與自身業務緊密相連,去幫助更多的地區脫貧與致富。與更多將助農作爲噱頭,或者只做表面文章的企業對比,京東是真心在做助農,這一點難能可貴。

整合全部資源用數字化手段去改造田間地頭,優化供應鏈,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讓消費者享受更大的優惠。這,正是一個完善的助農平臺最應該做的。

從社會價值而言,王敬希望京東助農項目能夠一直做下去,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真心希望,能夠多幾個“京心助農”這樣的助農項目,那將是百姓之福。

【王吉偉頻道,關注TMT與IOT,專注數字化轉型與流程自動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