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墨課堂——“老師,我不幸福!”

在兒童繪畫創想班,塗圖老師要帶領孩子們一起創作一幅有關幸福家庭的作品。許多孩子都興致盎然,未待老師做過多造型與色彩技巧的講解,手執畫筆的他們早已躍躍欲試,急不可耐地要放飛自己的想象——讓家庭的幸福從筆尖流淌到紙面,把內心的快樂通過繽紛的色彩分享與他人。可想而知,這樣的一個主題讓他們很有“畫”說。

正在其他同學都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中時,一個男生攥着畫筆面有難色地東張西望。塗圖老師注意到了他,走到他身邊,問他何以不動筆。他生硬地答道:“我不知道該畫什麼?”老師說:“畫畫不等同於寫作文,不需要你去交待事情的來龍去脈,你可以通過一抹陽光,一張笑臉,一道色彩,或者是一個玩具,一個場景,幾個人物,把你認爲最幸福的時光通過線條與色彩把它表現出來。這是你內心的喜悅與幸福的表達。”塗圖老師原本以爲他已經聽懂了,就鼓勵他大膽下筆,並告訴他在繪畫中沒有什麼對與不對,只要你能把心中的感受盡量展現在畫面上就好了。豈料男生突然來了一句:“我覺得我並不幸福!”

其他正忙於創作的孩子都擡頭望向這個“不幸福”的男生,他的話也引起了塗圖老師的好奇心,她問:“你爲什麼覺得不幸福?”“我覺得只有讓我玩着手機,電腦纔是最幸福的事,但家人不讓,我的生活裏天天都在做作業,一點都不幸福。”此話一出,全班同學都譁然了,“這怎麼能說是幸福呢,小孩子是不可以經常玩手機電腦的。”“手機電腦玩多了會變笨的!”“我在家從來不玩手機,連電視都沒看。”……孩子嘰嘰喳喳地表達着他們對聽到答案後的震驚與憤慨,而那個男生則對其他孩子一臉地不屑。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也聽到了,望着他,我說,如果你認爲只有手機和電腦遊戲才能給你帶來幸福,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了……想到他母親送他來繪畫時熱切期盼的眼神,面對孩子業已形成的不良心態,作爲教育者的我們心中不免感到擔憂。

後來,在硬筆課上,我也用“你覺得幸福嗎?”這個問題問班上的學生,興許是年齡上的差別,繪畫課的男生已是中年級的孩子,他已經經歷了更多學習上的“苦”,而我班上的同學大多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他們的思想非常單純:“老師,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爲我家人都很愛我!”“老師,我最幸福的時候是喫大餐的時候。”“老師,我家裏有很多玩具朋友,我覺得和它們在一起非常幸福……”也有令我十分感動的答案:“老師,我覺得爸爸媽媽不吵架,我就很幸福。”“只要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舅舅舅媽都好好的,我就很幸福!”小小人兒,已經知道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家人的幸福之上了,我大大地讚揚了他們。

看來,我們的幸福感是和年齡成反比的,年齡越大,越不幸福。

記得我媽媽說小時候的我特別饞,她說:“小時候的你呀,嘴巴就特別甜,喜歡叫人……特別是在縣城工作的伯伯如果回家,我總會圍着他左一聲“伯父”右一聲“伯父”地叫。當然,這麼“禮貌”的背後是有用意的,嘴裏叫着伯父,眼睛卻滴溜溜的朝着他那隨身攜帶着的公文包張望。每每這時,伯父總會慈愛地摸摸我的頭,隨手從公文包裏變出一些糖果或糕點來獎賞我的“禮貌”。

她又說:“小時候的你愛喫肉。媽媽生弟弟坐月子那會兒我也不過三四歲,特別愛喫肉。看到奶奶在殺雞就一直不停地問,奶奶,雞肉好喫嗎?給誰喫呀?什麼時候可以喫?奶奶被問得沒辦法了,就隨手拿起一隻生雞腿遞給我,哪知我也信以爲真可以吃了,就生猛地朝着雞腿咬去……”

據她說的我嘴饞貪喫的“光輝事蹟”遠不止這些,但我是個有選擇性失憶功能的人,對於這些不光輝的歷史我早已經把它們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在媽媽說起的時候我一邊面紅耳赤,一邊狡辯:“怎麼可能,你看我今天都快得厭食症了,難道是當年喫生雞腿給我留下的後遺症?可見那是多大的一片陰影面積啊!”

當然,說歸說,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卻毫不含糊的留着這麼個印象:有的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哪怕是一個糖果,一塊餅乾……

九十年代初,爸爸買了一輛摩托車,那在當時,已經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了。車騎回家的當晚,全村人都傾巢出動來到我家“瞻仰”這傳說中的神車,在發動機發動的當下,所有人都爲它的風馳電掣而傾倒……試想,當年的生活水平還只能是溫飽,當時有一輛小小的自行車就已經是很奢侈的了,更何況是這隻要加加油門,毫不費勁就可以狂奔的摩托車……當晚很多人坐在摩托車上體驗了它的速度與激情,最多時候大人連小孩坐了五個上去,在那朦朧的夜色中,在那崎嶇的道路上,摩托車是超載的,但嚴重超載的還有人們滿滿的幸福感……

至今在我家的舊相薄當中還可以看到當年家裏的大人小孩扶着摩托車留下的許多倩影,發黃的照片中,每個人的臉都滿溢着幸福。

後來爸爸換過幾輛車,價錢也越來越貴,但我們似乎再也找不到當初那個夜晚的幸福。

這是怎麼了呢?

過去喫不飽、穿不暖的時候,我們以爲只要擁有了物質基礎就會幸福,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後來發現它只是個基礎,如果情感和精神上有所欠缺,依然不會幸福。

誠如這些越長大越不幸福的孩子,喫喝已經不能滿足他對幸福的需求了,在科技發達,社會高速運轉的今天,父母對子女的陪伴,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越來越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火柴盒”裏,門窗緊閉,心房深鎖,他們情感上的快樂無法通過與他人交流與分享來獲取,而學業上的快樂也更多地被壓力取代,學習,只是抵達那個叫“升官發財”的彼岸的工具,而非產生快樂的源泉。他們熱愛電子設備,因爲在那裏,似乎可以找到許多“志同道合”,一起“闖關除魔”的“同道中人”。

白巖松說: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的抵達,但可以無限靠近。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夠越來越靠近幸福,而不是離幸福越來越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