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里仁篇4.18:内与外,论孝敬的两个层面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这部书的第二节,既:“学而篇1.2”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道理是一様的。“学而篇1.2”里提到了一个我们儒者所认为‘最重要的概念;他‘务本’。这是,‘志于儒’者们的:最重要的一种行为方式。

道理是这様的。甚么是:“本”,可以这様说,我们对:‘本’的理解,造就了后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唯物主义者普遍认为本就是现象本身。物欲,名利,以及,人仅谨只是有碳和水,吃饭最重要……然后坚定的相信人类科学……

这没有错。我认为,这非常正确。人应该相信科学,人绝对应该先吃饱饭……

这很好。但是,如果只是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切,任凭欲望的翻滚、奔腾,而牵动着己之身体,去一味的满足身体,满足感官……专注于各种的经历……而难有体悟的话,这会给“心灵”造成极大的负担。

而,人有没有“心灵”,以及心灵在哪儿,是甚么……这就是一个,唯物,和唯心的:“中间话题”了。也有唯物主义者,抱着怀疑的态度,用科学的手段,欲求测出“灵魂”(在人身中……)所在的位置,以及构成……

我听说过这种研究,也许是外国的……等等。但是,我们唯心主义者认为,或者说我们默认,人是有灵魂的。人是有:‘心’的。

但是你问我,“心”(以唯物主义者的角度……)在哪儿,在人体甚么部位,它的“元素构成”是甚么……它甚么颜色,多重……

我不知道啊。因为我们还没‘脱去这个包装’。我们隔着“包装”,怎么可能轻易的,看见他人的“礼物”呢。道理,不是这様吗。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也。

道理是一様的。心都一様,都是那个心。‘包装’不一様。这个“包装不同”,用儒学的概念,也叫:‘气质’。所谓的“不一様”指的是:‘质’的问题,所谓的:我和你有‘质’的区别……实际上,这句话就引自儒家了。因为‘气质说’、‘理气说’,就是二程(既:程颢、程颐),和朱子(既:朱熹)的发扬了。二程的洛学起始应是周敦颐

所以,我跟你有质的不同,这句话起始,应也是在宋朝了。

1.

道理是这様的。质的不同,我简单说,就叫:“包装不一様”了。有的人,被包的更厚……好几层,各种“彩纸”、“牛皮纸”、“打印纸”等等,有的人,就一张白纸,还有更绝的,就恨不能拿“保鲜膜”包一层。这就是,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分界线了。唯物认为:只有纸,既:只有包装。人生,就是一大包装,越多……越“绚烂”,越好……层层叠叠,一层又一层,唯物者们认为:这是最好。

2.

但我们唯心主义者,跟他们想法,还不太一様……首先,我们认为:不光是只有包装,包装是包着一个“东西”,一个“Thing”,我们叫:心,国外,可能叫做:灵魂……“soul”.首先我们认为,这是存在的;其次,我们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一定程度上的训练、修行,继而,加深对其‘光明面’的了解,和认识……继而,令自己的“包装”,越来越清,越来越透,这就叫:‘务本’了。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压根儿不是为了:多、和杂,而准备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通过学习,和训练以后,让自己日益光明,日益清澈而准备的人生了。道理是这様的。(我们的人生)从来,都不是为的那:绚烂,那感官的经历……那一层又一层的厚、和重。说实话,我们可能跟这个世界没那么深的缘分。没有那么深的缘分。浅尝辄止。

3.

所以,在包装上,我们也和唯物者们,理解的不同。不一様。我们认为这包装越接近透明越像透明保鲜膜白纸似的越好。我们是这么想的。诚然,你对光明理解的越深,越深,你(的‘气质’)就会越透亮,越清澈。一个人越黑暗,越朝向黑暗,他地包装,就越绚烂,越花里胡哨等。

4.

道理是这様的。质朴,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质朴,不是甚么都不懂,而是懂得之后的选择。这是最好的。

天生的“质朴”,那么他的不确定性,很大。历尽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才是真正选择的质朴,那是好的,可靠的。是一个人想明白的了。

5.

道理是这様的。所以,我们儒家的是:气。气,就是:‘相对简箪的质’;同理,质,就是:‘相对繁杂的气’。道理是这様的。我们学儒的,就是朝着:‘气’,去发展……就是朝着:‘理’去发展,所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出自《中庸》)这是我们的:‘本’了。道理是这様的。

知本之后的表现形式,表现在‘待人接物’上的第一的例子就是对父母恭敬顺从了。这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自己,继而,达成:‘知本’以后的,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例示了。因为我们“穿着包装”,难看见人心,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都是看现象,既:通过包装,看包装。那是很片面的。

6.

人生,不就是一场偏见之旅嘛。道理是一様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六月十二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