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說是》: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對生活說“是”

文/學乃身之寶

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對生活說“是”,這是一位曾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心理學家說過的話。

他就是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E.弗蘭克爾。

1942年9月,弗蘭克爾及其全家被逮捕並驅逐出境,在之後的三年裏先後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達豪等四個集中營,最後,全家人只有他是倖存者。

而他之所以能熬過煉獄般的牢獄生涯,除了人的求生本能、運氣、頑強的意志力,以及自身的樂觀態度外,最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不論發生什麼,他仍有自由去選擇如何應對苦難,而且,這個“選擇”,不僅僅是一個選擇,還是“擔當自己生活重負”的責任。

弗蘭克爾的這種觀點和全球著名心靈導師奧南朵的生活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在強調,接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事情,然後做出對自己負責的選擇,進而活在成長的喜悅中。

巧合的是,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也曾命名爲《對生命說'是'》,和奧南朵的著作《對生命說是》幾乎同名。

其實,我之所以用弗蘭克爾作爲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他在泯滅人性的環境下,經歷身體的摧殘和心靈的折磨都能夠生存下來,我們更有信心接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且活出生命的意義。

《對生命說是》這本書是奧南朵爲自己畫的一張生命內在行走地圖,途中經歷的每一站都說得清清楚楚,包括自己、關係、他人、父母、情緒、狀況、習慣和模式、改變和不安全感等等,該如何走,如何面對,過程是什麼,都記錄得十分詳細。

今天的文章,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釋,包括對生命說“是”,指的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很難接納現實;我們該怎樣對生命說“是”。

1.對生命說“是”,本質上就是接納

奧南朵在書中開篇講到:“對生命說'是',對生活帶給你的一切說'是',就是與生命一同流動。對生命說'不',就是想要改變現實本然的樣子,那是抗爭、掙扎,那就是活在地獄當中。”

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到是艱難的。

對生命說“是”會給我們一種不夠積極上進的感覺。比如,婚姻不幸福、工作不滿意、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夠優秀等等,這些都是自己想要改變的,如果我們對生命說“是”,就意味着要壓抑自己,因爲痛苦並沒有消失。

奧南朵告訴我們這樣的“是”,並不是真正的接納,因爲接納,並不是順從,也不是否認。

前面說的“是”,是在否認痛苦存在,那是自欺欺人。在我們的標準裏,自己的婚姻和工作並不怎麼樣,還要安慰自己挺好的;父母根本不喜歡自己,還騙自己說父母愛自己,這是虛僞。

接納,並不是要改變自己的標準,而是承認自己和他人都達不到自己的標準。

也就是說,我們要承認婚姻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工作也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自己的父母就是不那麼愛自己,以及自己就是不夠好等等,這纔是真正的接納,承認糟糕,但這並不是消極悲觀,而是理性對待現實,是我們心智成熟的表現。

這時的接納,就是看見了真實。

當我們不再那麼排斥現在的自己和他人,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時,我們就有了平和、喜悅的力量,這時,我們也就有了改變的力量。

就像奧南朵說的,“接納就是看到你是有選擇的,如何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責任,不是他人的責任”。

弗蘭克爾在那個讓人絕望的集中營裏,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現實,因爲想要活下來,就必須“認命”,然後纔能有精力去想辦法活下來。

最初的求生本能讓弗蘭克爾找到了活下來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看上去能幹活,於是他堅持每天刮臉,顯示出年輕和紅潤的臉色,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擻地幹活。想要活下來,對生命的一切說“是”,是他的必選項。

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如此,因爲對生命說“是”,我們纔會有選擇權,纔會活出負責任的人生。

2.很難做到接納,源於內在制約

其實,生命本身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是我們去經歷、去享受的神祕之旅,而問題在於,我們自己不能很好地去享受生命,那麼,爲什麼我們很難享受生命呢?

答案是我們的內在制約。

這個內在制約就是我們頭腦中的“小我”。

就像《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強調的,我們痛苦的根源來自我們大腦的思維。

我們的大腦會製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就是那個自戀的小我,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一直處在恐懼死亡和毀滅的狀態中。正是這樣的思考,讓我們向思維認同,進而出現恐懼情緒,無法接納現實和接納自己,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這個小我,不僅時刻提醒我們過去的痛苦和恐懼,還讓我們對未來過於擔憂。

更重要的是,這個小我多數時候都是無意識地運作着。

奧南朵在書中也談到,我們之所以不能接納自己,總是想着變得不同,就是因爲過去幼年時學到的痛苦想法一直制約着自己——“我這個樣子是不值得被愛的”,於是我們總覺得“自己是不對的”,要變得不一樣,才能夠得到媽媽的愛或爸爸的尊重,這樣才能爲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所接納。

可見,這些讓我們攜帶進深層無意識的想法,會影響着我們的行爲,並通過我們自己對他人、對情況的反應不斷證明其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想法和行爲都在我們的舒適區,是我們熟悉的應對方式,這也是很多人無法跳脫關於自我觀念的原因,因爲那意味着放棄了舒適區,進入了未知區,是讓人恐懼的,我們的大腦會告訴未來是可怕的。

3.對生命說“是”,就是活在當下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很多人無法做到對生命說“是”,那麼在意外界的評價,是因爲頭腦給我們賦予的信念(自己不夠好,自己不值得被愛)導致的。

一旦我們擺脫“制約”的枷鎖,雖然進入了未知,但也丟掉了限制,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掙扎、抗爭的束縛人生,進而進入當下。

就像奧南朵說的:“唯一讓脫離這些所謂的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現的樣子,就是這樣,欣喜地在裏面享受。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喜樂,因爲它來自這個片刻;再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更加喜樂,因爲,一個片刻接一個片刻會不停地積累。你變得喜樂並不是因爲你改善了,而是因爲你活在當下!”

那麼,怎麼活在當下呢?

首先,活在當下,要有意識地放下大腦思維對自己的控制。

只有“意識”到,我們纔能有所行動和改變。

對於頭腦中的所有信念,我們要去質疑——這是真的嗎?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嗎?自己真的不值得被愛嗎?這個“質疑”,就給了我們“停”的時機,而這會幫助我們從過往的無意識觀念當中跳出來,進入當下。

當我們脫離以往的信息時,就會有時間和精力去回想自己的“高光”時刻,即自己也有人愛的時候,自己也有表現好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慢慢重新塑造大腦的思維習慣。

改變都是從體驗開始的。

就像在集中營的弗蘭克爾,他放下頭腦中對集中營的固有觀念(在集中營裏,生存下來的概率不超過二十八分之一),進入到當下,就開始保持清醒的頭腦,重新構思丟失的手稿內容,或在小紙片上記下一些關鍵詞,爲“未來”的日子所用,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無論伴侶是否在場或是否健在,只要自己在當下是心存愛意的,便是愛的表達,這樣,他也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其次,活在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奧南朵說,對生命說“不”,意味着聚焦在錯誤的事情上,聚焦在問題和艱辛上,這是把責任推了出去,因爲那樣做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避免了改變的艱難,畢竟抱怨和指責是容易的。

但是,對生命說“是”,活在當下,意味着尋找那些對的事情,可以滿足自己,滋養自己,雖然艱難,但那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每個人都該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就像弗蘭克爾說的,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擁有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爲方式的自由,他選擇了爲了愛,好好活下去,而有些人選擇了放棄,集中營裏,會有人在早晨5點拒絕起牀幹活,賴在牢房裏,呆在滿是屎尿的草墊子上。無論是警告還是威脅,統統都不管用。然後他們一般會拿出一支藏好的煙,開始抽,那一刻,在場的人都明白,他們會在48小時內死亡,這些人活着的意義減弱了,對及時快樂的追求佔據了上風。

確實,艱難時刻,只有知道爲什麼而活的人,才能生存。

這是一個選擇問題。

奧南朵在書中也指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一般人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繳械投降,渾渾噩噩地活着,最小化地生活,虛弱人生,就像前面說的“放棄綜合症”的行爲模式;另一種是抗爭、試圖改變,不接納當下的現狀,然而抗爭並沒帶來任何結果,因爲只是抱怨和指責,並沒有改變現狀。

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對自己的反應負責。

比如,火車晚點錯過重要會面,自己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然後把全部注意力和能量放在冷靜地做出必要的調整和其他安排之上。自己可以感到憤怒和無助,也可以充滿活力,活在當下,準備好享受存在送給自己的禮物——這突如其來的停滯帶給自己的停歇。

這就是自己對狀況的感受取決於自己詮釋和看待狀況的方式,而怎麼詮釋是一個選擇問題,我們應該選擇對自己負責的方式,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再次,活在當下,需要學習靜心技巧。

真正地活在當下,是需要一些體驗和實踐的,奧南朵在書中介紹了幾種方法:

其一,當我們發現頭腦正在批評某人、或指責自己時,可以先寫下自己當時的感覺,然後保持覺知,把注意力從頭部轉移到胸口,專注在呼吸上,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之後,我們會變得放鬆,內在逐漸平靜且滿足,而注意力在呼吸上就是活在當下。

其二,坐在椅子上,讓自己完全放縱在自己“喜愛”的問題裏,比如,別人怎麼評價自己,自己爲什麼不夠好等等我們頭腦中那些固有觀念;過了一會兒,自己被問題抓住了,感受它,感受它在體內的感覺,包括姿勢、呼吸,以及臉都有什麼感覺?它要表達什麼?同時檢查自己的能量狀況,感覺自己是擴張的還是收縮的?然後站起來,有意識地離開椅子,想象自己把問題留在那裏,不去分析它,保持移動,走到一個遠離它的位置觀察;最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問題只是頭腦就狀況而創造出來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這樣就可以嘗試實際去生活,感受生活的當下。

其三,給自己一些時間在兩個房間之間來回走動,一個房間代表對生命說“不”,另一個房間代表對生命說“是”,在“不”和“是”之間移動,目的是創造自己的體驗,以把注意力從錯誤轉移到正確。

其實,當我們強調對生命說“是”的意義時,就是在說接納的重要性,而接納自己是關鍵,因爲能夠接納自己,就代表可以接納自己生活的現實、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父母,以及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

奧南朵在《對生命說是》這本書中對那些一個個具體的成長旅程,都做了清晰的闡釋,目的是爲我們尋找成長的方向和途徑領航。

從這個角度來說,奧南朵是一位心靈成長領航員。

總之,對生命說“是”,就是接納自己。

一個人,承認自己的有限性,就是接納。

一個人,不承認自己的有限,就是改變。

所謂成熟,就是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納自己不能改變的。

願我們早日成爲一個成熟的人。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