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法

在引导被教练者厘清问题的过程中,反馈至关重要。教练效果是双方努力的结果,如果教练苦口婆心地只顾自己说教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和反馈,结果也只能是功亏一篑,即便教练掌握再多的技巧也是毫无效果。因此,巧妙回应是教练应该掌握的至关重要的工具,是使被教练者看清自己问题所在的关键,因此也被称为“照镜子法”。

事实上,“回应”这个能力的运用对于教练来说是一个挑战,教练的倾听以及发问都不会与被教练者产生冲突与隔阂,但回应可能使教练遭遇来自被教练者的抗拒。因此,初次进行教练的人往往在回应上较为欠缺,或是不敢回应,讨好对方,或是不知道怎样回应,导致误会。此时,教练是没有力量引导被教练者的。因此,回应作为最直接反馈被教练者真实状态的能力,既是体现教练客观能力的镜子,也是使被教练者认清自己的镜子。因此掌握回应这一工具是合格的教练必须要跨越的。

贡献体验

教练发挥镜子作用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敢于即时为被教练者提供当下最为真实的状态。通过镜子,教练如实反映现状,令被教练者看到自身的盲点,清晰化目前的位置,并认识到需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总之,镜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被教练者厘清问题,为引领其达到目标做准备。但也有很多教练有这样的体会,明明自己告知了对方的不足之处,但对方却并不接受,还会生气、抗拒,对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关系,有的教练就会不敢回应。而这恰恰说明,教练并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回应,怎样才能成功地成为一面“镜子”。

所有的回应都源于教练自身的体验,当教练将焦点聚集在被教练者身上去贡献这个体验时,这就是回应。因此,既然回应的是我们的体验,就与对错无关。教练能否给被教练者有效的回应,关键在于教练是否能够随时把握对方的焦点,如果焦点掌握不好,将会导致无效教练。 

正确的焦点确定方式是:焦点在被教练者身上→教练贡献体验。

错误的焦点确定方式是:教练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教练是对的,被教练者是错的。

 因此,当教练认为回应无效时,要马上检视自己,反省一下是否自己的焦点出现了问题。当教练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时,就会出现错误的语言模式,包括打击、讨好、发泄、讽刺等。这些都是源于教练的出发点来自自己,怀有“我对你错”的态度进行回应,这些都会导致无效教练。因此,要做好适当的回应,首先要留意出发点是否是贡献的心态。 

在教练做出回应的时候,还需注意两个要点。首先,要有效运用语言,既可以直接说出现状,也可以运用比喻来反馈。回应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句式或语言模式,只需要教练加强自身对语言的把握,丰富语言,为教练过程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另外,除了注意语言方面讲话的固定模式之外,教练还需以真诚而直接的态度来进行反馈。被教练者是否能够感受到教练贡献的心态,是回应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教练真诚、坦率的态度至关重要,这会让对方感到教练的焦点在被教练者身上。

成功的回应能够达到以下三个标准。

1.明确——准确表达内心的体验,含糊梗概是不能帮助被教练者的。

2.平均——回应是对被教练者真实状态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是关于负面的情绪。

3.即时——回应的最佳时刻是当下的瞬间,回应没有“过去式”。 

教练在回应体验之后并没有结束回应,教练的目的是要通过回应来帮助被教练者洞察自身的盲点,厘清问题所在,从而有所改善。虽然教练会真诚地予以回应,但依然会对被教练者带来直接的冲击,即使在教练完全贡献自己体验的时候,被教练者也可能有负面的反应。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练,这些负面情绪不容忽视。因此,在回应体验之后,教练要留意被教练者的反应:保护、抗拒、解释、辩驳、选择性接收、接受、自我检视。这些都是被教练者有可能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自我检视”和“接受”是学习启发的模式,其余都是批判抗拒的模式。一旦教练感觉到对方具有批判抗拒的情绪,就要及时检视自己是焦点出了问题,还是语言模式出了问题。

由于情绪是会传递的,面对被教练者的消极情绪,教练同样会产生负面反应,包括不理会、解释、继续回应、指责、争执、否定,而这些消极反应有时是出于自我保护,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因此教练需随时注意自己的应对态度。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让自己在情绪上保持镇定,从抗拒、批判被教练者的负面反应中摆脱出来,进行自我焦点检视,查看自己的焦点是否真的放在被教练者身上,同时在心态上要包容对方的任何反应,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总之,教练在回应时,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保持情绪镇定→自我焦点检视→包容被教练者 

拥有了这些心态,教练就可以运用一些教练技巧进行有效的回应。

“是的,这只是我的看法。”

“你是可以不接受的。”

以上两个教练式语言的目的是安抚被教练者的情绪,表明教练贡献的立场。

“留意你对我的看法是否抗拒。”

“你是否觉得我在说你‘错’了?”

以上两个教练式语言是以贡献的心态回应被教练者当下的心智模式,把教练在当下的体验贡献给被教练者。

“你在抗拒什么?”

这句提问是在帮助被教练者厘清内在的干扰究竟是什么。 

小案例

学员:“看来我无论如何都得不出自己觉得正确的结论了。”

老师:“为这个问题你已经挣扎好几天了,听起来你确实想拿主意,但你仍举棋不定。”

学员:“我现在离问题太近,找不到所需要的视角,看不清事情的本质。”

老师:“我愿意描述从外围看到的情况,谈谈我这个局外人的看法,那会对你有帮助吗?”

学员:“绝对有。”

老师:“干那份兼职工作会有一笔收入。由于经济很紧张,所以你有份收入是件很好的事情。然而,那种安全感你并不在乎。过去你冒过很大的风险,放弃了钱财方面的安全感。”

学员:“那是真的,有时父母觉得我是个疯子。”

老师:“再说,干那份兼职会让你没有休息的时间,没有时间从事你喜欢的艺术,也没有时间与朋友见面或者结交新朋友。创造力是你非常看中的。我并非在游说你选择这个而放弃那个,我只是在说出你过去说过的对你真正重要的东西。”

学员:“你的分析帮我看清了问题。”

很多人最初的想法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不周全的,或者起初的想法不确定。我们常常仓促地下结论,或者根据不全面的信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为我们没有透彻地分析事物。有时只有当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其他人身上验证时,我们才会有缜密的思维。教练可以使自己成为被教练者进行自我反思的资源,以便使被教练者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被教练者有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们可能正在云雾中挣扎,想要拨开云雾找到出路。他们被困在模糊的想法或者过时的看法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练的职责是帮助被教练者看清他们自己看不清楚的东西。教练只能通过引导被教练者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被教练者怎样解决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