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焦慮 1. 2. 3. 4.

1.

當我撰寫這篇文章時,肺炎的消息瀰漫在互聯網各處,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或許是疫情的關係,今年的春節,上海顯得特別冷清。

走在路上,戴着口罩的我和其他戴着口罩的行人,我們的眼神交會,似乎在確認彼此對疫情的認知。

疫情的消息引起許多人的焦慮,今天,我想談談焦慮。


2.

從存在心理治療的角度,焦慮有兩種。

一種是「存在的焦慮」,一種是「神經性的焦慮」

存在的焦慮又可稱爲「正常的焦慮」,或者「一般性焦慮」。

存在的焦慮,是我們身爲人的天性之一。

當我們遇到外在威脅,比如看到新聞裏關於肺炎的統計數字,我們想到自己可能得肺炎,我們就會對此做出心理反應,甚至連帶的產生生理反應。

另外當我們面對疾病、死亡、被拋棄等人生課題,我們也會產生焦慮。

可以說,一個不具備存在焦慮的人,等於是個沒有人性的行屍走肉。

換句話說,存在的焦慮不能當成一種疾病,而是應該視爲人性的特質來看待。


存在的焦慮具有幾種特徵:

第一、與客觀威脅的現象成比例的反應

比如平常你咳嗽,你不以爲意,自己找點藥喫,該幹啥幹啥。

可是如果今天剛從武漢返鄉,看到肺炎的新聞,這時你咳嗽了,你可能會很驚慌。

這種心理狀態很正常,因爲你的焦慮程度和焦慮的信息之間,是成比例的。


第二、不涉及壓抑或其他內在心靈衝擊的機制

比如你看到肺炎的新聞而焦慮,但當你放下手機,跟朋友喫飯聊天,你依舊可以保持正常的交流。

但有個人,比如老張小時候得過結核,而家人當時指責他「不好好照顧自己,給家裏添亂」、「給你看病,花了我們好多錢,XXX!」

老張看到肺炎新聞,不只引起對肺炎的擔憂,還引起他小時候看病吃藥,被家人當賠錢貨的心理創傷。那麼老張的焦慮,就超出存在焦慮的範疇。


第三、不需要啓動神經性防衛機制來管理焦慮

這裏就牽涉到「神經性焦慮」,也就是真正需要醫師、諮詢師介入的焦慮。

神經性焦慮與客觀威脅的現象,有不成比例的反應。就像一個人在疫區外,走在路上看到馬路對面有人咳嗽,他就不由自主的認定自己染上肺炎,然後過幾天就死了。他爲此嚇得喫不下飯、睡不着覺。

並且神經性焦慮,往往伴隨壓抑、分裂(dissociation)或其他心靈衝突的形式,比如精神分裂、極端思維等等。

神經性焦慮,有時剛開始只是存在的焦慮,但隨着這份焦慮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漸漸演變成令人痛苦的心病。

常見的情況,就是逐漸因爲焦慮,失去對客觀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舉個例子,比如你是一間假酒公司的副總經理,你知道公司在做投機倒把的買賣,坑殺無辜股東,禍害民衆。

有天衛生檢查單位派人去工廠查看,你焦慮的幾乎當場昏過去。檢查當天,很順利的矇混過關。

之後幾個季度,檢查單位來查看,都被矇混過關,但每次他們來之前,你都會焦慮的要命,又是失眠、又是頭痛,而且經常有要昏過去的感覺。

害怕醜事被發現,進而被處罰,坐牢失去自由,甚至失去家庭、名譽等等,這都是存在的焦慮,因爲和我們害怕被傷害的天性有關。

一天天,這種焦慮變成一種心病,即使此後再也沒有人到你的工廠檢查,你也會每每看到和檢查有關的人員,都會讓你有想要昏死的感覺。到後來,甚至路上看到交警,你都會手心冒汗。

 

3.

某個層面來說,一個人如果還會因爲喪失名譽、和家人分離等,與道德、情感的因素焦慮。我們會說,這個人還是個有人性的人,而人性還包括一樣東西,就是良知。

當一個人觸犯道德、侵害他人、給家人蒙羞之類的事情,他幹了也不在乎,毫不焦慮。那麼這種人是否還有人性,還有良知,或許可以打一個大問號。

但我們不能簡單說,這種人就是天生沒良心。

因爲長期的嚴重焦慮,會導致一個人陷入「人格的貧乏」

所謂人格的貧乏,就是一種「對自己冷漠」的極端狀態。

比如一個長期受虐的兒童,我們不能怪他「爲什麼不反抗!」,因爲他早已在反抗無能的困境中,通過斷絕自己的感受,好避免自己繼續承受痛苦。

在受到父親性侵的少女案例中,就有許多類似的報告。有些少女在被父親性侵時,她們會有「靈魂出竅」一樣的感覺,好像自己可以坐在一旁,看着自己的身體遭受摧殘,與自己的感受隔離。


那麼,我們談談該怎麼化解焦慮?

 

4.

太遠的方法就不說了,那種服藥後七到十天可能見效的方子,緩不濟急。

眼前我只想提醒各位:出門記得戴口罩,不要心存僥倖。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有多餘的壓歲錢,找個靠譜管道,捐到急需醫療物資的武漢當地。

最後我想推薦兩部大帥哥主演的電影,做爲各位過節娛樂的參考。這兩部電影是《西線無戰事》和《生於七月四日》。

平安是福、健康是喜,願我們都能平安健康。

希望這次的疫情早日平息,讓更多民衆重返平安健康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