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記憶|“當我想,想起你,如像昨天一般深愛你”

01

Polly 是我這次來香港遇到的一個女孩,黑黑瘦瘦,打扮樸素,一點都不似電視裏見到的香港潮人。她在PMQ元創方頂樓的一家音響體驗店工作。店不是以銷售爲導向的功能而設,以體驗和品牌廣告爲目的。

元創方前身是香港已婚警察宿舍(PMQ 的縮寫Police Married Quarters),這個以香港藝術創意中心爲定位的地方,吸引了不少香港的文化創意創業者入駐,推廣他們的產品和品牌,有一點像早期的上海田子坊,卻遠遠不及那個小弄堂,從開業就聚集了不少人氣。當中還遇到了一羣內地傳統媒體在參觀羣訪,應該是借20週年迴歸的官方需要,我瞄了下這些媒體的出處,嘴巴一撇,沒有一個是年輕人關注的媒體。

我懶洋洋地一層層往上逛,沒有被一家店驚豔到,曾經元創方有一家叫 Open Quote 的獨立書店,選書和選品都很有品味,我曾在那裏買了好多本關於香港的書,去年9月因租金壓力,老闆不得不選擇關門去了英國做藝術家。

香港的文創產業似乎一直處於這樣搖搖擺擺,尷尬的處境,元創方和Open Quote書店就好似這個產業的一道倩影,搖搖欲墜,不知何去何從。

如果不是遇到Polly,我可能就又要抱着遺憾離開了,在最頂層時我被她叫住了,她用廣東話問我“唔該,請問呢位小姐有冇時間進來聽首音樂呢?"我自然客氣得回覆“可以”。整個體驗大概20分鐘,一共放了3首歌,其中有《無間道》裏的那首插曲,讓我彷彿置身電影之中,音響效果特別好,後我要求再多聽一首歌,廣東歌。Polly給我放了shine的《燕尾蝶》,聽完我有點眼溼溼,至今想來也是這首歌,讓我選擇在這裏逗留了2個小時。

而正因 Polly 兢兢業業的介紹,這家店成爲整個元創方印象最深的一個鋪子。在內地,我從未接觸過如此認真工作的店員,哪怕工作很基礎簡單,都要做到極致。Polly 似乎是個典型香港青年代表,我索性坐下和她聊了起來。


02

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港粉”。

97迴歸那年,我幼兒園升小學,老師教我們畫小雞找雞媽媽,老師說,香港就是小雞,和我們失散了好多年,終於要回來了。我其實並不懂那麼多,只是跟着我媽整日整夜的聽陳百強,已經可以字正腔圓得唱完一整首《一生何求》了,儘管並不曉得歌詞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比當時所有的國語歌都要好聽。

在日韓風颳了數十年,我還堅持聽廣東歌、看香港電影,有電腦後,找原聲電影看,聽香港廣播劇,初中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白話”。有了一個固定的組合偶像,叫Twins,開始結識了和我一樣有這個愛好的朋友,有時候就是這樣,當身邊出現了有同樣愛好的人,這個愛好就會根深蒂固。

朋友們總覺得我已經去過無數次香港了,其實也就四次而已。這次四次與之見面,我都感受着香港的變化。

第一次在2014年5月24日,第一份工作結束,我用這份工積攢下來的錢買了香港的機票,當時機票很貴,我只能買春秋航空,但來回也要1500了。

當時全港正推行禁菸令,只能在指定的地方纔能吸菸,街上顯得很乾淨;所有人遵守交通規則,沒有闖紅燈情況,哪怕過馬路只要邁5步;隨時都可以在街上看到阿sir在巡邏;除了商場BA,街上本地人都不太會說普通話。

第二次是2015年12月31日,我和好友一起踏上了一場圓夢之旅,買了港龍航空的機票,在紅館看了場跨年演唱會。

因爲省錢,我們只能在佐敦住6平米的隔板間,房費並不便宜,500一天。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房子叫“劏房”。

15年禁菸令似乎消失了,隨處可見邊走路邊吸菸的人,開始有人帶頭闖紅燈,銅鑼灣少了一些人氣,沒那麼多遊客了,此行,特區給了我些許不整潔的感覺。

14年下半年起,中港兩地衝突變大,奶粉事件、佔中事件和隨之的撐起雨傘,內地媒體報道香港年輕人開始對內地有了很大意見。但我在香港仍未感受到當地人的歧視,反而,連街上賣報紙的阿伯也會說蹩腳的普通話。

第三次,是去年9月,恰逢哥哥張國榮的生祭。

在旺角,我興奮得衝進信和中心,這個大廈原本是內地港樂迷必去之地,整層整層的店鋪都在賣二手廣東唱片,甚至還可以討價還價。如今整個大廈人氣依舊,擁擠的空間擠着好多香港學生,然而,所有店鋪已改賣日本二次元了,再也沒有賣廣東碟的店鋪。恍惚得下樓後,在旺角街頭,有街頭藝人拿着吉他在唱陳百強的《今宵多珍重》,我看着他輕聲跟着唱,眼溼溼。

第四次,是2017年5月24日,距離第一次去,正好3週年。

03

以我對香港的認知,中環和尖沙咀一帶是中心,潮人聚集,旅遊購物中心,上環是居民區,充滿着生活氣息,後兩次來我都選擇住這一帶,有蘭桂坊的熱鬧,也有樓梯街這種電影裏常見的煙火氣。Polly卻告訴我,上環是有錢佬和中產住的地方,因爲這裏地皮“很貴”,西貢也不便宜,因爲西貢方便。普通老百姓都住在荃灣、深水埗、元朗,這裏纔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

Polly 住在荃灣,大概是上海五角場往下的地方,白天坐40多分鐘地鐵來上環上班,6點收工,回去煮飯,她租的房子就是"劏房",和丈夫一起住,8平米,卻需要6000多港幣。我告訴她,我在上海,住在內環,6000元,兩室一廳,80平米,在成都,這個價格可能只有3、4000塊。

普通香港人似乎從來沒住過大屋,也沒有小區的概念,他們常說的“公屋”其實一整棟樓,元創方的前身就是給香港警察當宿舍的公屋,被文青打卡的“彩虹邨”也是公屋,一個屋子僅40平,需要住一家5口人,甚至還要多。

談起內地現象,她問我:“內地遊客是不是都插隊,迪士尼裏是不是隨地大小便的”,我說“我去過2次上海迪士尼啦,大家都很乖的在排隊啊,也沒有看到大小便,但素質低的情況仍然有”我發現,就算是香港年輕人,似乎還是對內地的情況有較大的誤解,我告訴Polly,在上海除了房價沒有香港高,物價其實是飛漲的,白領平日若去靜安寺喫工作午餐,人均也會在70以上。不過在香港,一頓普通餐也都要40多塊。但這個價格從我第一次來香港到現在幾乎未漲過。

Polly 對香港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憂慮,尤其是對年輕人。

香港現在的制度和歐洲類似,所以它也遇到了和歐洲類似的問題。特區有最低標準,有失業金,基本保障高,很多人(不論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就算失業了也不擔心,照樣天天拿着報紙在酒樓待著,而往往叫囂最多的也是這些人。

我們常說的“香港精神”,其實來自於上一輩的人,尤其是從內地的逃港者,是拿着上梁山的決心留了下來,拼了命要在香港闖出一番事業,他們相信只要發奮就能改變命運,而特區給了他們這個機會。“現在年輕人太安逸了,沒有怎麼苦過,還要怨天尤人”。Molly說。

但我覺得,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當代香港年輕人與上一輩不同的香港精神。


04

現在很多內地人都覺得香港不“香”了,經濟不行,擁擠而破舊,互聯網不發達只有八達通;香港人不安分,地域歧視,不上進,閉塞。話語間不由透露出一種生活水平上升的優越感。

但在我看來,從城市文明角度來說,香港無疑相較內地的城市(包括北上廣深)更先進。

香港的基礎設施完善的讓我這個上海人都羨慕,都說上海交通發達,但香港能做到的是方便人性化。我曾擔心我這次去會不習慣沒有滴滴、支付寶、摩拜單車這些互聯網產品,但實際上,香港的基礎設施保證了足夠方便的生活,八達通的普及,各種交通工具設計的精細。就算飛機延誤凌晨纔到,也不用擔心沒有小巴去市區,甚至去遠一些的大埔。

香港人重文化,堅守工作。不知爲何它被冠名“文化沙漠”,但在文化保留上,它做的比大多數城市要好。但在香港。四年前的菜場、報攤、不知名的茶餐廳和小喫店如今都在,他們的主人也沒有換。香港人極力保留它原來那些特色的文化。

而內地這兩年發展得迅速,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很多城市不惜拋棄原來的底蘊來增長GDP。這是香港較內地最大的不同,不論金融資本如何,她依然保留着它市井和不富裕的一面,不會刻意用高樓大廈掩蓋這一面。這也是我喜歡香港的一個地方。

香港人實在。在內地的旅遊景區,讓遊客體驗不好的現象比比皆是,被當地人坑,東西不好喫又貴彷彿是常態。在香港,景點都是免費或者設立一個公道的費用,當中不會有任何隱形收入;機場和景點的日常用品和食品價格與市區相差無幾,我曾在西貢喫過一次米其林3星,海鮮非常新鮮,價格都很公道。香港人賺錢,確是在踏實、實在地賺錢。

香港人剋制有序。在香港,你不會看到一個“熊孩子”,每個小孩子只要在公共場合都會很乖聽話,不會做出驚動他人的舉動,這也許就是香港人的天性了,和上海人有些像,不給別人添麻煩。去了香港四次,我從來沒受到過一次歧視的眼光,相反,我遇到過主動上來給我普及九龍城寨公園歷史的志願者伯伯,被我問路放下手上的活耐心指路的阿姨。

其實地域歧視在內地纔是比比皆是,上海人90年代稱所有人是“鄉下人”,蘇南人討厭蘇北人,成都人看不慣重慶人……我相信大多數香港人歧視的是真正做出不尊重這個城市、沒素質的人。香港人會對你有距離感,但他不會做出打擾你的動作,在你有幫助的時候,他們會伸出自己的手給予幫助,這是每個香港人從小被給予的性格特質。


05

和Polly聊到6點她收工,我打算送她去中環搭地鐵,從上環一路走入了人潮洶湧的中環。因爲我會說白話,所以一路都在用白話講話,行人們看起來我倆就像是朋友一樣自然而熟悉。在路上她一直在介紹街邊的店鋪,還推薦我一定要去那些內地遊客不太去的地方,她推薦我去她住的荃灣看看,那裏可以看到最貼近香港生活的景象,喫到最正宗且便宜的街邊小喫。我說我想去香港仔,因爲我在香港看的第一部電影就叫《香港仔》。她說:“那你還記得裏面有個橋段是所有目的地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想,所有目的地就是目前香港人的心中所想。香港,還是那個香港,文明有序,有味道,包容,大家各司其職,不仇富,縱使知道隔壁兄弟都可以住比自己大幾倍的大屋,但他們還是會更習慣目前的生活。

也許香港人是迷茫的,我們在研究90後的特質,都說他們需要認同感。而香港人,也許也需要一份“認同感”。這份“認同感”就是一個可以通向所有目的地的橋樑,讓他們不再迷茫。只是,現在他們都在尋找這份“認同感”。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城市如何因外界而改變,香港人骨子裏都有一種不服輸的骨氣和努力打拼的態度,以及愛着自己的家。我想,這就是 Polly 這一輩年輕人擁有的新“香港精神”。

今時今日的香港,禁菸令似乎形同虛設,叼着煙走路串巷是常事;阿伯阿姨們的國語越發熟練,旺角少了阿sir的蹤影,多的卻是滿地垃圾;書店最顯眼處擺放着中國政治正確的書籍;中港交通越發便利,可文化輸出卻放慢了腳步……

“有人說香港風華不再,有人說香港風韻猶存。”

無論如何,香港和它的文化在我心中永遠不會式微,它都將是我珍藏在心中的一個瑰寶,唱着的每一首飲歌,都記錄着我們這麼長大過。



本文參與了簡書發起的 聯合徵文:我的香港記憶-寫出你心中那個獨特的香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