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終老的天才少女帶來的關於“家”的啓示

「心·念」

願你一心,念念溫暖

01

小時候看一些書裏記載一些關於“天才”的故事時,除了豔羨還是豔羨,甚至常常會異想天開,想着會不會有一天也會在某一天的深夜,有沒有那麼一位專門爲人帶來好運的神仙,來到我的夢中,用他出神入化的大袖一揮,我就變成了某一方面的“天才”……

但是這個夢永遠的留在了童年深處,現實中安逸閒散的我,哪裏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擔“天才”背後所付出的代價!

就像張愛玲,如果說她在文學上的成就有多璀璨,現實中她所成長環境的底色就有多淒涼。她的小說與她的成長一樣,華麗中彰顯着落寞,富貴交織中卻夾雜着人性揮之不去的醜惡。

張愛玲出生於封建沒落的貴族大家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生於這樣顯赫的家庭,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定是過着錦衣玉食、頤指氣使無比尊貴的生活。

但是現實卻恰恰喜歡上演反轉的劇情,命運總是不願意慷慨地饋贈給一個人太多。生活在這樣富貴尊榮的家庭裏,張愛玲從小不僅在物質上很少被滿足過,連精神上也備受摧殘。

父親、母親和張愛玲好像過得完全是三個世界的生活,母親是一個受當時新思想影響的進步女性,一心追求自我的發展。父親卻是滿清遺少,一直遵循守舊不變的作風。而張愛玲對於他們來說,也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父母選擇自己各自嚮往的生活好像天經地義,所以不久以後母親選擇拋下年幼的張愛玲姐弟,遠赴遙遠的歐洲去留學。父親在妻子離家以後,整日只沉迷於抽鴉片,逛青樓,也無暇顧及張愛玲姐弟。

這樣的家庭最終只能走向分崩離析的道路,在張愛玲10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一個還在幼年的女童,跟着沒有愛的父親,生活能過成什麼樣呢?何況在不久之後父親又續娶了繼母。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裏,影射了父親曾對她施加的種種暴力、監禁和傷害。父女關係惡化到,有一天父親盛怒之下,甚至還說會用手槍打死她。繼母也對她不良,常常在父親面前無事生非,添油加醋的數落她的不是。

所以回憶過往,張愛玲對生活的感受就是“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卻爬滿了蝨子。”

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領悟,當成年後再去回味往事,心中沒有父母對自己愛,沒有關於家庭的溫暖,只有滿懷的創傷。

02

在不瞭解張愛玲的生活以前,我曾豔羨於她出身的高貴。但是當看到她光鮮的出身背後,隱藏着這樣難以釋懷的童年,又對她產生深深地憐憫。

痛苦讓人絕望,痛苦卻又讓人間種種在眼前變得無比明晰,生活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很難說不是痛苦地生活給了她一雙慧眼,讓她在烈火烹油般的富貴中能如此清澈地看到人生的真相。從而讓“張愛玲”三個字,憑着以生活爲根的作品,在一衆成名的作家中,如一騎絕塵,驚豔了世人的目光。

少年成名,張愛玲是如此的幸運,但是又如此的不幸!因爲用盡一生的努力,也未能走出父母給她在童年圈畫的刻骨涼薄地底色,和唯一的弟弟也沒能建立起感情上的鏈接,姐弟倆早就形同陌路,最後在遙遠的異鄉,孤獨地走完了這一生。

但不是每一個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掙扎的孩子,都能有如同張愛玲般的幸運,終有一天在這個世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閃現自己的才華和光芒。

更多的孩子默默夭折在無望的生活中,根本還沒有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就被淹沒在生活的洪流裏,甚至悄悄地連一點水花都泛不起,就消失無蹤了。

03

2020年9月17日這一天,武漢市某中學的一名學生大概不會想到因爲玩撲克,他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那個學生曾經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在新聞的寥寥數語中我們並不得而知。但是他怒氣衝衝地大步走來的母親兩記耳光,只能讓我們想到他也許平時就是一個不怎麼乖的小孩,而他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好脾氣的家長。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乖巧的孩子總是對應慈愛的母親。而調皮惡劣的孩子背後的母親,也往往是脾氣不怎麼好的。

造成這種現象是到底孩子的原因多一些?還是父母的原因多一些呢?

在父母和子女這一世的緣分中,到底是誰決定了誰的命運?

母親衝動地用發泄的方式對待犯了錯的孩子,在衆目睽睽之下,那個犯了錯的孩子,呆呆站在樓道里安靜的兩分鐘在想些什麼呢?

是不是在對這個世界做最後的道別,還是在質疑自己之所以要來這痛苦地人世走一遭的目的?

兩分鐘以後,他翻過圍欄,將未來所有的希望和可能綻放的才華都悉數還給了蒼茫的大地。

這個年輕的生命就選擇用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不忍心用追悔莫及去形容他的母親,但是作爲一個成年人,情緒真的那麼難以控制嗎?還是因爲無論怎樣孩子都不會、不敢反抗,所以才能那樣衝動地只憑情緒去處理問題?

但是用這樣羞辱的方式怎麼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當一個孩子內心的溫暖被消殺殆盡的時候,又怎麼還能有勇氣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

04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無論大人,孩子,哪一個人希望別人用暴力羞辱的手段來教育自己?但是可悲的是每一個不能控制情緒的父母,也往往是受害者。上一輩的父母如何教育了她,她便照搬過來,用同樣的手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之前,給張愛玲去信,希望能最後見她一面。但是張愛玲拒絕了母親的請求,直到母親去世以後,她去收拾母親的遺物,才大哭一場,又大病一場。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跨越童年的傷痕,完成華麗的轉身。就連像張愛玲這樣天才的作家,如此洞悉世事人情,也走不出父母給她帶來的傷害,何況一般的芸芸衆生呢?

孔子說:“父不父,子不子。”

一個父親如果做得不像父親,兒子便也不會像兒子。上行下效,這樣的自然規律如此簡單,又如此讓人敬畏。

著名作家劉墉先生說,他認識一位媽媽,每次責罵孩子完,都會附帶一句,“媽媽愛你哦!”

他說這也是一個好方法,因爲無論什麼時候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很愛他,纔是最重要的!

在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都需要太陽溫暖的照射,才能完成生命的生生不息。在一個家庭裏,父母就像孩子的太陽,要用許多許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愛爲孩子溫暖並照亮他們前進的每一步。

而被父母用愛溫暖照亮過的孩子,會將這種溫暖照亮的過程傳承給下一代,讓愛的能量在一個家族中生生不息,一直源遠流長下去。而缺乏被愛,內心總是常常處在絕望中的孩子,也遲早逃不開孤獨夭折的命運。

所以有幸成爲父母,請一定要學會“愛”!

- END -

在成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關注公衆號:長樂心晴,分享成長的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