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12:神龙见首不见尾

《论语·公治长第五》12:神龙见首不见尾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之间有段以龙比英雄的话,说得很是精彩:“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回顾一下,不独龙和英雄之间有共性,就连圣贤和龙之间也是有共性的。

子贡作为孔子比较得意的学生之一,这一天,终于忍不住说出孔子的伟大来。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说,先生讲诗书礼乐,是可以感受和体味的,先生讲性与天道,则是难以体察和领会的。

这段话说得很是奇怪,压根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一、文章何以得“闻”

文章都是用来看的,读的,怎么是用来“闻”的?

有个在购书中心读者俱乐部工作的朋友,大家都很羡慕他的职业。有一次,私下里聊天,我们问他是怎样看待阅读的。他说:“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不同于一般读者的能耐,我总能将一本读者需要的书,从汗牛充栋的书堆里扒拉出来。我也能够很敏感的意识到,某一本新上架的图书可能要火。”

通常情况下,我们读书是一本一本来读的。更有甚者,是一页一页来读的。很少有人像那位朋友一样,是一堆一堆去读的。等到一个人真正读过一堆一堆的书时,才能明白子贡所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人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之后,在众多的阅读对象之快速找到有价值的文章的本事。

这句话的深层次意思是:先生关于诗书礼乐的文章,我们是可以感受和体味,并从中直接汲取营养的。为此,我们能够认识到先生这一类文章的经典价值。

比如《论语》,孔子所说的话,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仍然熠熠生辉。有人说,经典是活到现在的过去。两千多年的时光,丝毫不能掩去孔子文章的光辉。

二、说出来的性与天道,何以不可得“闻”

孔子还有像龙一样,升隐的一面。这一面便是他“言性与天道”的一面。

“性与天道”恰恰是孔子内心深处认为最有价值的深刻的东西,因此,他通过“言”的方式来表现。从信息学的角度讲,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但不拘哪种语言,都是作为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所承载和传递的都是相应的信息。因此,孔子“言性与天道”,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传递关于性与天道的信息。

遗憾的是,这一类信息,他的弟子们,很少能够正常接受。用子贡的话讲,叫“不可得而闻也”。

风水家中流传一个传说,孔子死后,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都为他守心丧三年,只有子贡为他守墓三年。而且,孔子的墓地,也是子贡选的。一开始,同学们看中的墓地,是后来葬汉高祖的地方。子贡认为那个地方葬孔子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一个帝王之地。孔子作为千古圣人,应该葬在更好的地方。后来,才选择了曲阜。

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但孔子的弟子之中,有能看风水的高人,应该不是杜撰。就子贡而言,依稀接受了点老师关于“性和天道”的讯息,应该也是不争的实事。但就算在这位高徒看来,老师讲得“性和天道”,也是难以体察和领会的。

三、何为“文章”

现代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叫“不要做表面文章”。也就是说,就文章的本意而言,是有一种表面文章的意思存在的。

在子贡所处的时代,“文章”不仅仅是书面文字组成的意义群。也包括了一切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接物、处世表现等。一切表现于外的都可以叫做文章,做事情有章法,有艺术感,都可以叫文章。

子贡所谓“夫子之文章”,指的是夫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章法的为人处世艺术,当然也包括他在课堂上说的话,做的事。

四、“我”之为龙

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一条龙的话,升隐起来的那部分,是我们愿意故弄玄虚去升隐的吗?

显然不是,我们只是自然而然的升隐,自然而然的大小,自然而然的飞腾于宇宙之间,潜伏于波涛之内。绝不会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孔子也是如此,他当然不是要在弟子面前故弄玄虚。而是他的博学、他的灵性,决定了弟子们的望尘莫及。造成了弟子“不可得而闻也”的实事。

幸运的是,孔子是个好老师,在他的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方面,都是可得而闻的。在他并不作为教学内容的“性与天道”方面,才有“不可得而闻也”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