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山里人家堂屋里的柴刀

        一只老鼠,两条尾巴。打一生活器具,猜了很久也没猜出来,待出谜人说出答案,还真的挺形象,不妨你也猜一猜,提示一下,与砍柴的事密切相关。

        渔樵耕读是一种平淡的生活,小时候听故事讲汉朝刘彻帝时有位朱买臣卖柴,娶了崔氏女子,崔氏嫌他穷改嫁,他努力学习,同乡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文革时期台上唱大戏《朱买臣卖柴》,历史前景,背景与故事不合,朱买臣确有其人,是个卖柴维生的樵夫,离婚后吃百家饭,但官不是科举所得,为了教育大众不要嫌贫爱富,把崔氏作为反面教材来丑画。汉朝有樵夫,那必定有柴刀与斧子,随着这种思维去寻找使用铁器的源头,追溯到秦朝,春秋战国,公元前八百年;柴刀由利器慢慢演变至现在的样子,东江湖方言念“该刀”,“该”的意思是“勾”,因为柴刀刀锋前方有一个小勾,没勾的称竹蔑刀。西乡与北乡有句方言“你伽阿婆耍该刀”,这里的“该刀”泛指耍威风。

        柴刀柄一般不超过二十公分,属於单手砍小柴的那种;真正砍十几二十公分以上烧炭的柴,刀面要阔,刀把一尺多,双手握上去发力,超过刀面长的树那只能用斧头,柴刀奈不何;刀柄一米多长的那是朴刀,专门用于圃育树苗割茅草,剔野树枝,砍杂树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家磨刀没有专门的磨刀石,选一种坚硬的砂石,找块平面即可磨刀,磨刀是门学问,刀锋与磨刀石平行磨才能锋利,细看刀锋有毛齿,拇指刮过刀锋有轻微的锐感,刀面黑色,刀锋反白光。

        谜面猜出来了吧。家乡的柴刀鞘特别,正面看上去似老爷拍的惊堂木,两端各有一个孔,侧面一条一公分宽,十一二公分长镂空的槽,底部稍有向里的弧度;如果没有那两个孔,就是戏班里乐器中的梆子;小时候上戏台玩,好奇地敲过“该刀哈”(方言:刀鞘),声音一模一样,梆子两端钻孔,孔里装根绳,便是刀鞘。竹子的刀鞘更简单明潦,有好事的人把刀鞘制成工艺品一样美观,选柮树(方言:黄檀木)作材料,在弧度的一面造个半圆的板面连在一起。三指宽的刀鞘准确地说是个柴刀卡。

        家乡各家各户的柴刀摆放位置几乎在堂屋鸡埘上,有些削根竹作长鞘横钉在墙上,卡几把柴刀,用刀向上抽。砍柴必带柴刀,大山里人家出来的孩子没有没砍过柴的,上中学每个学期要交四百斤柴,星期五下午劳动课多半是到学校附近山上砍柴,为了完成任务,跟熟悉附近山里的同学一起,路上用柴刀有节奏地敲着刀鞘,唱着老师教的流行歌,说说笑笑地砍好一梱柴,从陡坡山上拖到平坦路上,劳累在快乐的氛围中化去了一大半。

      柴刀是山里人很普通的生活器具,平淡无奇,使用起来属于常态,生活里道具很多,每件用具都是生活色彩的组成部分,这么平凡的刀,你多久没有使用过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