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緒爲何總被他人左右》讀書筆記

《我的情緒爲何總被他人左右》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心理學家,理性情緒行爲療法之父,認知行爲療法的鼻祖。

埃利斯創立了理性情緒行爲療法(REBT),爲現代認知行爲療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書核心是爲我們講了ABC’s情緒治療法。

一、覺察我們受控於什麼?

人幾乎整天都在做三件事:

一是思考,你幾乎一直在想事兒。有時候,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思考——可如果你停下來,注意一下,你就大體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二是感覺,這裏說的不是身體上的冷暖、疲倦、疼痛,而是指情感方面。如“有點”煩、“有點”開心……數不清的感覺和強烈情緒被你自始自終地感受着。

三是行爲。當你讀這本書時,哪怕是最輕微的手勢和身體部位的移動都是行爲。你剛纔眨眼了嗎?你呼吸了嗎?你在做鬼臉,或在椅子上扭動?只要你還活着就會動。

如果我們不想被情緒操縱,保持自我覺察很重要,比如,此時此刻你的思考是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的又在做什麼?

二、影響情緒的四種感覺

一是過分煩躁(或緊張、沮喪、惱火、擔驚受怕等),你就不能有效地處理人或事。比如,你因工作中的截止時間即將到來,或因爲生活中的一個重大決定,或孩子最近的表現而煩躁。

二是過分生氣(或戒備、被激怒、氣得發瘋、憤憤不平、嘴巴不饒人、脾氣一觸即發、挫敗),你就可能把事情搞砸。當你的青春期孩子蔑視或不尊重你,或你工作上的同事不能幹或不合作時,你大發雷霆。

三是過分抑鬱(或無精打采、一蹶不振),你會一事無成,而且有可能把自己弄得鬱鬱寡歡。同樣,如果你因失去所愛的人,或因失去工作,或因悲慘的徒勞無功而長期抑鬱。

四是過分內疚(過分承擔責任、過分悔恨、過分自責),其他人就能操縱你,你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你就會因錯誤的因素做出錯誤的決定。比如,你離婚了,爲離婚給孩子們帶來的痛苦而愧疚。

當你發現自己有上述四類情緒時,說明你已受制於人或事。

孔子曰:過猶不及,煩躁、生氣、抑鬱、內疚都是人的正常情緒,但不可不加引導。

三、四大非理性信條

非理性信條是導致我們對人和事反應過激的主要因素。

非理性信條1: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太在乎導致對拒絕的強烈恐懼。

非理性信條2:“我決不能在重要任務上失敗(生意上、學業、體育項目、性生活、關係等),否則太可怕了,我無法忍受。”簡單地說,對搞砸了太憂心忡忡。

非理性信條3:“人和事都應該總是朝我要他們去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那就太糟糕、太可怕、太恐怖了,我無法忍受!”

非理性信條4:“如果前面三種壞事中的任何一種出現了(如果我不討喜或不被尊重,如果我失敗了,或結果不像我想的那樣好或至少過得去),我總要找個人罵罵才痛快!他們做錯了,早就不該這麼做,事情做得那麼糟糕,一幫爛人!”

當我辨識了是什麼在影響自己情緒,自己秉持的非理性思維是什麼後,來一起了解一下ABC’s治療法。

四、ABC’s治療法

1、什麼是ABC’s

A’s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們。

誘發性事件有兩種類型。

第一類,A’s是重大危機,如洪水、饑荒、疾病或蝗災。事實上,我們傾向於在重大災難面前臨危不懼。

人們在遭重創時往往顯示出非凡的能力。洪水和地震受害者可以做出不可思議的事,讓自己在災難中生存並振作起來,重建自己的生活和社區。

《國家問訊報》裏讀到過一則通訊:“女人舉起牽引式掛車,救出被壓在下面的孩子!”也就說,在重大事件面前,我們無所不能。

第二類,誘發性事件(A)會讓我們六神無主,此類是一些日常的煩心事、無可奈何的感覺、擔心、麻煩、決定和難相處的人。

它們用車輪戰來磨蝕我們,每一個能量都不大,但加起來肯定是致命的。

比如,在工作中能刺激到你的是不停的打擾,頻繁的截止時間,難相處的上司、主管和同事,辦公室的鉤心鬥角,不必要的文字工作,規章制度和流程的變化等等。

有些事件(A’s)是好事,有些則是壞事。不論好壞,它們都可能是潛在的誘因。

C’s代表兩件事:在A處發生的具體情形裏,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爲。

比如,(在A處)你有一個重要會議或約會,但卻在高速公路上遇上意外的交通情況。隨着你遲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你開始焦慮、煩躁和惱火(你在C處的感覺)時,你會如何開車呢(在C處的行爲)?

你也許會從巷子裏殺進殺出,在車流中穿梭,開得比平常要快,鳴笛,朝其他司機吼叫並揮舞相應的手勢來詆譭他們的智商。

如果你不是真的很煩躁,正常情況下你會那樣駕駛嗎?多半不會。

你會發現,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爲的產生。你的感覺方式強烈地影響到你的行爲方式。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A’s(誘發性事件)並不直接導致C’s(感受和行爲)。

那是什麼導致C’s行爲的發生?

在大多數情況下,是B’s導致了C’s的發生。B’s跟A’s相互作用,成了C’s的主要導火線。B’s纔是殺手!如果我們將其放任自流,它們就會真的成爲殺手B’s。



什麼是B’s?

當我們在A處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們過不去的人時,最終在C處情感爆發或做出過激行爲之前,我們在B處會做什麼?

我們在B處做出選擇、感知、決定、分析、判斷、審時度勢、評價、想象等反應。

總之一句話:我們在思考!

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爲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s牽着鼻子走。

由此,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不是A’s導致C’s,而是B’s導致C’s。

所以,要想改變我們的行爲C’s,先要弄清我們的思考。

2、不當的思考方式

下面我們先認清楚三種病態的思考方式是什麼樣的。

第一種叫災難性思維方式。許多災難性思維從“萬一……怎麼辦”開始。

比如,你在外間辦公室等待一場重要的求職面試。你可能會想“萬一我答不出他們的問題怎麼辦?萬一我不夠格怎麼辦?萬一我是大材小用怎麼辦?萬一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我的話不中聽怎麼辦?萬一我沒得到這份工作怎麼辦?萬一我得到了這份工作怎麼辦?”諸如此類。

我們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爲“把什麼都恐怖化”。

第二種叫絕對論者思維方式。“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諸如此類。

這種形式的“應該化”會讓我們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第三種叫合理化思維方式。合理化就是弱反應。這是對發生的事否認或不當一回事的拙劣舉動。它們以這種思維形式出現:“誰會當回事?”“天還沒塌呢!”“別煩我。”及“那又怎樣?”這些都是否認我們有所反應的表現。實際上,它們是騙局,即使用它們,我們就是在欺騙自己!

正是因爲我們把事情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導致情緒掌控了我們。

所幸的是,在B處當三種不當思維牽着我們鼻子走的時候,我們有第四種類型的思考。

第四種類型的思考,以更佳之選形式出現。最有效的是:“我想要……”“我寧可要……”“我更喜歡……”“如果……就更好了”。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理性思維四步驟。

五、理性思考四步驟

步驟一 從C處開始,自問:“我目前在這種情形中(A處)的感覺和行爲到底有多麼的不恰當?”尤其注意過度煩躁、憤怒、抑鬱、內疚、沮喪、受傷感、戒備、挫敗、嫉妒、威脅、恐嚇、不想見人、拖延、迴避、敵意,諸如此類。

步驟二 立即返回B處,自問:“我對自己、這種情形中的他人或整體情況究竟有什麼非理性思考方式嗎,以致弄得自己如此不開心(在C處)?”找出你的恐怖化、應該化,特別是合理化。

辨識非理性信條。①太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害怕被拒絕);②我不能失敗;③低耐挫性(或這不公平);④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或說別人的不是)。這四種可以在你遇上具體事不開心時能幫助你理清思路。

步驟三 自問:“我如何質疑和對抗我在步驟一里面的非理性思考方式?”試着問:“我是不是非得……不可?”“我必須……嗎?”“我應該……嗎?”“我非要他……不可嗎?”“他們就該……嗎?”“爲什麼我必須或他們必須……呢?”“我被拒絕、失敗、沒找到方法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真的就那麼糟糕、那麼可怕、那麼恐怖嗎?”“爲什麼有人應該受到責備和攻擊?”“我認爲重要的人就必須愛和尊重我,還是我只是想要和期待他們這樣對待我?”“我必須永遠不失敗,或只是我想要成功?”“我必須永遠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還是如果我受到公正待遇就更好了?”

幫助你對抗反應過激的另一種辦法是接受實情,不否認、不迴避、不誇大。(“我的愛人的確已提出離婚。”“我的確丟了工作。”“這個人的確很粗魯可憎。”“這些孩子的確煩人。”)接受情況真實的一面幫助你認識到你在誇大其詞。你是如何誇大的,你就如何去對抗它:“我的愛人的確提出了離婚,這很糟糕、很可怕、很恐怖,我絕對受不了!”但你真的受不了嗎?你非得擁有她的愛不可嗎?你真的沒人要?世界從來沒有不公平嗎?

步驟四 自問:“我能用何種更佳之選來替代步驟一中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呢?”試試“我想要……”“我喜歡……”“我更願意……”“如果……就更好了。”你可以用感性詞,如“我後悔這……”“很不幸……”“我感到失望……”“我非常掛念……”“我決心……”“令人感到挫敗(不方便)的是……”只緊跟喜好傾向,避開糟糕化、可怕化、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你能把過度焦慮、憤怒、戒備、抑鬱和內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些步驟一開始看上去有些煩瑣,但稍經訓練,你就能夠在幾分鐘內把這些步驟走一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