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策》看蘇秦、張儀說秦王

戰國是王道滅霸道興的時代,一國命運之起伏,有時就在縱橫家三言兩語之間。

蘇秦、張儀,戰國分量十足的縱橫家,二人師出鬼谷子,具得鬼谷子縱橫捭闔之學,在列國爭雄中均有建樹。可二人秉性不同,以致後期命運迥然。劉向所編《戰國策》,不約而同記述了蘇張二人前後遊說秦惠文王的故事。管窺一斑,倒能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蘇秦始將連橫》裏寫,蘇秦初入秦國向秦王獻連橫之策,征討山東諸國。蘇秦先從秦國地裏環境、人財實力、兵力狀況三方面分析,得出秦可吞諸侯並天下的結論。秦王以羽毛未豐不可高飛等話搪塞來日再議。接着蘇秦舉古帝王之例,說想要征服天下統治海內非戰爭不可,並一連十次奏表,散盡百金、形容枯槁,仍未打動秦王。無奈之下,蘇秦歸家,又受家人白眼冷落,遂懸樑刺骨苦研《太公陰符》。後遊說燕趙等國,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佩六國相印風光一時。蘇秦再歸,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側目嫂後恭,前後判若倆人,可謂“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張儀說秦王》裏張儀開口即向秦王擺明秦國霸業未成源於謀臣不能盡忠。這個結論一方面摘清了君王的主要責任,另一方面向秦王表明張儀有別其他謀士,是可盡忠職守的。而後他引秦國史上與楚魏趙三國的戰爭,指出三戰皆因謀臣之故,使秦失去了三次稱霸機會,並使六國看透秦的謀士將士,知秦不足成事,進而得出六國合縱只會加強而非削弱的結論。如何破題,張儀說秦佔天時地利之優,霸業不成源於未有一得力謀士,而此時張儀冒死諫言,秦王用其計則可破天下之縱、成伯王之名。

兩相觀之,謀士蘇秦性格剛硬、目標執着,在利益面前,前可爲秦王提連橫,後即反手合縱制秦,橫縱皆在一念之間,至於仁義禮這套王道,在求取富貴的謀士面前只能被拋棄。

謀士張儀可謂蘇秦的師兄,二人計策相似,秦王之所以納其諫,一因張儀使秦早於蘇秦,連橫破縱計策已奏陳秦王;二因張儀的論述氣勢磅礴、能從秦國曆史實際出發,易爲秦人接受;三因張儀的分析層次分明,既能指出問題又能提出辦法,還巧妙卸掉了秦王應付之責,既保全秦王顏面又起到旁敲側擊的目的;四因張儀向秦王表決心時態度堅決,其忠心不失能感動秦王。

“人們爲之努力的一切都和利益有關。”縱橫家沒有國家的概念,他們遊走各諸侯國,推銷治國安邦一統天下的理念,無不有借諸侯之勢謀求私利之嫌,口舌之間往往屍橫遍野。歷史將諸子百家推到勝者王的關口,實用主義富國強兵的策謀自然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