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與追求

小寒過後,偶讀蕭紅。中學時看《呼蘭河傳》時至今日記憶“全無”,多年後再逢她的散文《餓》印象竟十分深刻,只因寫的真實,少不了激起人的悲憫之情。

生命定格在三十一歲。蕭紅的一生不是幸福明朗的,反叛家庭、出走流浪,生逢戰亂、情路坎坷,晚年貧病交加,因一次被誤診的手術,彌留之際她無法言語,用筆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留給人間的這份隻言片語,有誰讀來不唏噓動容。

生在一個寒風苦雨的年代,缺喫少穿又想侍弄文字的女人註定難獲眷顧。蕭紅一生最豔麗的日子,是與祖父相處的時光,是她《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她從祖父那裏知道“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荒誕的是,溫暖與愛成了她耗盡一生求而不得的嚮往。她惦念遠在前線的弟弟,寫下《“九一八”致弟弟書》,想起姐弟倆離別時那個滿天都是星,黑黑的夜晚,“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沒有同你講什麼話。我送你到了臺階上,到了院裏,你就走了。”此後,這封家書石沉大海未見迴音。姐弟倆轉頭而過已是永別,姐姐對弟弟那句“願你在遠方快樂和健康”的祝福,不知收信人可曾感知到。

蕭紅的文字是簡單的,迎頭而上直面生活加之於她的種種不幸,不服輸不甘心不認命,以一個弱女子之力在洶湧大潮裏掙尋一方立命安身之所。可惜,生不逢時,掌控不了命運,留得半部紅樓,還有她更爲後人“津津樂道”的情感生活。一生漂泊,終成一抔黃土,消逝在發黃的歷史冊頁裏,卻難“悄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