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43]| 司马师有本事,但他属下的谋士与将领更厉害


【资治通鉴白话文】

司马师向光禄勋郑袤询问御敌之策,郑袤说:“毌丘俭善于谋划但看不清形势;文钦有勇而无谋。如今大军出其不意地进攻,而江淮地区的士卒,锐气是不能持久的,您应该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气,就像当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战略。”司马师称赞这个计策好。



司马师任命荆州刺史王基为行监军,借用符节,统率许昌军队。王基对司马师说:“淮南叛乱,并非人心思乱,而是毌丘俭等诳骗胁迫,士兵们惧怕被诛,所以暂时屯聚。如果朝廷大军一到,必然土崩瓦解,毌丘俭、文钦的首级,用不了一天就会悬挂在军营大门了。”司马师听从,任命王基为先锋,既而又下令王基停止前进。

王基认为:“毌丘俭等举大军,足以深入作战,却久久不前进,这是他们的矫诏骗局已经泄露,军心怀疑。我们如果不展示威力,收拾民心,却困守不动,给人一种畏惧怯懦的印象,这不是用兵之道。如果毌丘俭、文钦裹挟周边人民入伍以扩大势力,而他们所占据的州郡之中有我们将士的家眷,会使得我们的将士产生异心;那些被丘俭等所胁迫的人,因顾虑自己的罪行严重,也不敢再回来;这就是置兵于无用之地,又促成了叛乱犯罪之徒的出现。假如吴国乘机进犯,那么淮南地区就不属于我国所有了,谯、沛、汝、豫等地也会危险而不安定,这是战略的极大失误。大军宜速进以占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粮仓,储存有足够大军支用四十天的军粮。如此,保住坚固的城池,乘机积累粮食,先声夺人,这才是平定叛贼的关键。”

王基反复要求,司马师才听从,于是进据㶏水。

闰正月一日,司马师进抵㶏桥,毌丘俭部将史招、李续,先后投降。

王基又对司马师说:“‘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引用《孙子兵法》,意思是简单直接,速战速决,不是拖延时日,自以为可以有什么奇谋巧计。)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如果不速战速决,则事态发展不可预测。大家都说将军应该持重,持重是对的,但停止前进,却是错误。持重,不是不行动,而是不要给敌人侵犯的机会。如今自保壁垒,将地方物资让给敌人,自己反而从内地远运军粮,不是好计策!”

司马师还是不同意。王基又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们夺到手对他们有利,我们夺到手对我们有利,这是《兵法》上的‘必争之地’。如今的争地,就是南顿!”

于是进军占领南顿,毌丘俭也从项县发兵来争南顿,军行十余里,听说王基已经先到,毌丘俭于是又撤兵坚守项县。



【点评】

王基引用了三处《孙子兵法》:

“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意思是,速战速决,不要拖延,自以为可以有什么奇谋巧计。

《孙子兵法》云:“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冲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其中,“争地”,就是必争之地,凡是粮仓、战略要冲等地,都是争地。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一句为人们所熟知。

郑袤主张深沟高垒,王基主张速战速决,两人意见相左,谁的正确呢?

先说一下“散地”与“死地”。《孙子兵法》云:“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则无战。”在自己家门口打仗叫做“散地”,因为光想着保护自己老婆孩,部队没有啥斗志。“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只有拼命才能活,不拼命就得死,这种地方叫做“死地”,在“死地”想啥都没有用,就得玩命。

上一章我们提到了曹魏制度:一是异地户籍驻防,二是家属人质都要扣留。让你去陌生地方当兵,就是避免人在“散地”心里牵挂多;让你去边境的“死地”当兵,如果敌人入侵你投降,那你家属就会被杀掉,你只能拼命。曹操把《孙子兵法》“散地”与“死地”制度化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袤的意见是对的,坚壁不战,时间拖得越久,对面的“叛军”就越会顾忌家人安全,从而军心动摇。

然而,对于南顿这样的粮仓,事关军事供给,决定能打多久,所以是“争地”,必须拿下!王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王基冒着违抗司马师命令的风险,迅速率军抢占了屯粮重地南顿。这是平叛最关键的一步棋,至此,毌丘俭、文钦由军事主动变为被动。从这个意义上,王基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我们发现,司马师有一个很大优点,那就是善于发扬军事民主,每次作战都征求属下意见,这与刚愎自用的诸葛恪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次淮南平叛,对于郑袤和王基的意见,实际上他都采纳了。在整体战略上,他坚持了郑袤的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在局部作战,他又充分授权给王基,出其不意地占领“争地”南顿(虽然说王基自作主张,实际上也是基于司马师对他的信任)。

打仗最怕的就是对手不犯错误,司马师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毌丘俭、文钦是没有什么胜算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