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季 212|教育不妨逆向思維

教育不妨逆向思維

——讀《教學勇氣》有感

在教育教學中,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常常會聽到教師抱怨學生不夠聰明,不會思考,不喜歡閱讀等,教師總是把學生的教育問題歸咎於某種社會弊病,如雙親缺失、家人離散、千瘡百孔的公立教育體制、平庸媚俗的電視節目與大衆文化等,甚至認爲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在影響着學生教育的發展。因而,有老師固執地認爲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實證明,人類是向着好的方向一直在前進,但有些教師的這種觀點似乎有些質疑遺傳基因在嚴重退化。我們不得不說,對於學生的評價教師是有些偏見,甚至捕風捉影,師生之間似乎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帕克.帕爾默說:“在任何危機四伏的職業中,責怪當事人是從業者慣常的自衛手段。”探究教師的心理,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正是由於學生的這些偏見,恰恰可以藉機乘便地卸下對引發學生問題的一切責任——或說對解決學生問題的一切責任。的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見過太多的教師責備學生以及家長的案例,但對於自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卻很少提及。這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有的老師甚至寧願把時間花在抱怨學生問題上,也不願意多想想解決的辦法。

其實,教育學生和治療病人是一樣的,但又有本質的區別。醫生是幫助病人尋找到病因,然後給出診療方案,讓病人的身體趨向健康發展。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很少專門花時間來共同診斷學生的“病情”,也不捨得花時間共同地考慮教學本應治癒的學生身患的“疾病”。我們的學校沒有像醫院一樣,給問題學生制定出治療方案,相比之下,總是用對學生的偏見來確定“治療方案”。直截了當地說,當我們發現學生不會思考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提出讓學生如何學會思考的解決辦法,我們採取的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來適應不會思考的學生。教師會把資料一點一點地輸進學生的血管,讓他們拖着沉睡的軀體去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學習任務,給他們足夠的資料讓他們背會,來達到應付考試的目的。

既然學生不會思考,那麼教師們就會呈上無需用腦的教學,知識像打點滴一樣,強行進入學生的記憶。以至於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幼兒園孩子還很靈活,他們喜歡說,喜歡玩,但到了小學畢業時,孩子似乎連舉手回答問題都不願意了。他們普遍變得目光呆滯,思想毫無意識,除了按部就班地寫作業,做題,似乎其他的都不會。因爲在課堂上,在學校裏,很少有教師把他們當作人來看,更多時候把他們當作一臺只會考試的機器,因此,採取的當然也就是機器式的教法,沒有思想,沒有情感。不過,他們依然在責備學生,沒有足夠的活力來支撐自己的教學,抱怨學生死氣沉沉,不過,這倒不是永恆,下課後,學生馬上就會“起死回生”。

帕克.帕爾默說:“我們需要一種診斷學生內心情況的新方式:設身處地地探查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再文過飾非地推卸我們造成學生困境的責任。”或許只有這樣,纔可能帶來創造性的教學模式。的確,目前,所有的教學模式似乎都把問題指向學生、家長甚至社會體制,但我們從未反思自己在學生問題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從未承認過因爲自己的教學能力有限,從而限制瞭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

儘管,現在有很多教師抱怨學生不讀書,不思考,但是作爲學生的引路人,教師能夠給學生什麼樣的高度?衆所周知,教育必須要具有前瞻性,這樣,學生才能適應未來。但是,隨着科技、信息時代的變革,許多教師連自己都走不到時代的最前沿,何談帶領學生走向未來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教材的使用,許多老師依然把教材當作知識來教,把教材當作考試的重點來教。部編版教材更多融合了經典元素、課外閱讀等大量語文元素,課本僅僅成了學生學習的一個支點,只有學生學會從這個支點出發,學會輻射式學習,才能撬動整個人的語文綜合能力學習。許多老師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對教材是基本不做研究的,他們認爲研究教材是教材編寫者的事情。事實上,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教材編寫者、讀者、學習者和作者之間的,彼此融爲一體,才能產生真正的教育,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真正的教學,並不是教會學生學習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學生纔不會像木偶一樣,只是單一地聽教師喋喋不休地說教了。

真正的教學就是教學相長。但教師的權威又讓他們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他們用慣用的權力來爲自己的能力不足開脫,所以,當真正的教學相長髮生時,老師們並不會接住學生拋來的“橄欖枝”,他們甚至把學生思考的結果置之不理。

在教育中,當教師認識到自己也有缺陷的時候,明白了教育是教和學的雙向行爲,纔會在教學上另闢蹊徑,尋找出更好的問題解決辦法。解決教學問題最好的方法,即不斷地學習,即學習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習學生問題的診斷方法,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地實踐,因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的教和真正的學統一起來,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020年10月10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