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假设中,人生幸福与否离不开潜在的各类假设

皮亚杰认为,作为初中生的青少年,其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也即是处于抽象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特点,一是思维形式脱离具体内容,主要通过言语逻辑进行,如“和与或”逻辑大不同;二是发展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如钟摆实验查找影响速率的因素,会经历“假设——理论——实践”过程,最后发现钟摆绳子长度是关键,与重量、高度无关。

这个抽象思维的演绎推理,其实就是用假设想法不停推理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中。

比如今天去河边溜达时候,河水几乎干涸,露出大片岩石河床,推理下游在建大桥,拦水坝放水了。我们从大桥底部穿过,看见桥墩河道处坍塌了一大块水泥铺装,逻辑推理是今年夏季这场洪水冲垮的。

我们解释问题时候,不自然进行归因,这个归因模式也就是假设。

看看李克富教授如何阐述假设思维在生活应用的。

他认为青少年开始有了假设思维能力,这使得我们思考“假设、理论、实践”三者关系,当实践中发现理论不好用时,不是理论错了,很可能是理论的假设前提错了。

也就是说,“假设、理论、实践”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三角形关系,是一个闭环圆环关系。

这里,可以认为假设是问题的“根”,这个假设又处于无意识中,导致出现问题而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就是潜意识的假设有了问题。

说到这里必须举例,否则就是理论化,无法解释明白。


例如医生看病,都是假设坐在面前的是有病的人。假设你装病,描述各种问题,无论水平多高的医生,也只能让你做各种检查,判断你病的性质,而不是区分有病无病。

这里作为背书的就是影响心理学40个研究之一的罗森汉实验,他组织部分心理学家装病,全部被认作是精神病人安排住院,与此对比鲜明的却是精神病人认为这些人是假装的。

再举例,市场经济制度下,我们假设人性是善还是恶的?社会各种法规、制度、合同等,假定人是可信不可信呢?这个不言而喻。

这个假设看不见,不容易被意识到,但是会影响人生,也就是人生观。

我们秉持积极人生观,即积极、正向、阳光。那么具体如何推理假设呢?

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真的接受这个人生观,那么这就是假设每天遇到不顺事情,就会自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我就这个水平,处理不恰当实在正常,也就会情绪平稳。同时,遇到顺利事情,超出了预期,则会感到高兴。

这样假设会让我们人生更加积极幸福感。

反之,假设认为“人生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一二”,就会由于不达希望,事事难受。

继续举例子,同样每月挣3000元钱,假设收入2000元和5000元的心态不同,前者高兴认为多出了1000元,后者总是失落少收入2000元。

快乐不在于收入多少,而在于预期实现与否的心理推理,这又与假设有关。

由此可知,情绪状态取决于心中标准不同,标准就是假设。

习惯横向比较,还是习惯纵向比较,也是如此。

青少年开始有了假设能力,假设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当出现问题时候记得检查假设,这是思维基本功,要牢记“我们都生活在假设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