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剛經》序言:金剛般若波羅蜜

爲什麼要寫《金剛經》的詳解?

在佛教般若類的經典中,如果談到影響之大,流傳之廣,除了《心經》之外,可能就非《金剛經》莫屬了。

對於大乘佛教來說,會根據它的思想內容的差異,它的着重點的不同,分爲“有宗”和“空宗”這兩個部分。

而“空宗”的代表經典就是般若經,般若類經典又以玄奘大師所譯的《大般若經》最爲重要,因爲《大般若經》的篇幅最大,有600卷之多。

除了《大般若經》之外,還有很多的小般若經,在衆多的小般若經中,最重要的當屬《心經》和《金剛經》了。

般若經的核心是空,而這個空就是我們所說的“緣起性空”的空,正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是一切事物的生滅條件。

萬事萬物都會隨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都有了,它就產生了,這個就是緣起,條件沒有了,它就消亡了,這個就是緣滅。

世間所有的事物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念念不住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它沒有自性,而是被各種條件所纏繞的。

無自性,即是空。

無論是《心經》還是《金剛經》,緣起性空是它們共同的核心思想,都是從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兩個角度來講空。

對外掃相就是掃除一切名相,對內破執就是反諸內心,破除執念。

《金剛經》裏面有一段偈,什麼是偈?偈是佛經中的唱詞,是修行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一般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個偈子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它的意思也比較清楚,說的是這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像夢幻和泡影,像轉瞬即逝的朝露和閃電,我們要用這樣的態度去觀察、去認識這個世界。

一切有爲法,就是世間萬物,而對於“我”來講都是在外的東西,所以是對外掃相。

那對內破執呢?《金剛經》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你的心不能有所住。

什麼是“有所住”呢?“住”可以理解爲執着、貪戀。這就是從心的角度來講,從內在來講,要破掉執着,要無所住。

那麼《心經》的對外掃相是什麼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那對內破執呢?《心經》用了四個字:心無掛礙。這些在我之前寫心經的文章裏面都已經解釋過了,這裏就不再多講了。

所以,這兩部經典都是般若類經典的濃縮版本,它們的核心思想都有相通之處,都是緣起性空。

而對於講空的角度,都是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我們一定要先明白這一點。

那這部經的名字爲什麼叫《金剛經》呢?

跟《心經》一樣,《金剛經》也是簡稱,它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奘大師翻譯成《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那什麼是“金剛”或者“能斷金剛”呢?

金剛是金中之剛,這個金不代表是黃金,我們所說的五金是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金剛就是把這些金屬從礦中提出來,百鍊成鋼。

而金中之剛最堅實又最銳利,堅實就是沒有東西可以傷害到它,銳利就是它可以破壞一切,金剛就像削鐵如泥的寶劍,可以破壞一切而又不被一切所破壞。

在這裏,把般若智慧比喻成“金剛”,那“能斷金剛”就是用金剛這把“寶劍”,斬斷一切的錯誤、愚昧和無明。

波羅蜜有六種,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可以看我寫心經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什麼是六度)

佈施、持戒和忍辱這前三種是對人的,是去除我們的貪嗔癡,佈施可以去我們的貪念,持戒可以不做害人的事、不說害人的話。忍辱可以承受別人對我們的侮辱,而不動怒。

前三種是對人自律,接下來的精進就是我們每天要把其他的五種波羅蜜不停的精進,一天也不放鬆。

而禪定就是讓智慧從定中生,《大學》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禪定就是一種可以得到般若智慧的方法。

我們之所以沒有般若智慧是因爲無明,而無明的產生是因爲有煩惱心和分別心,我們想把煩惱心去掉,就要通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做起,前五個波羅蜜都是手段和方法,真正的目的是得到般若。

如果沒有般若,其他的五種波羅蜜就都不是真的了,就好像如果你佈施是爲了求福報,那就不能夠叫佈施了。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得到般若智慧了,才能發大悲心起大慈心,才能超越六道跳出輪迴,才能真正到達彼岸。所以,這六種波羅蜜也叫六度,就是六種度到彼岸的方法,而其中以般若最爲重要。

我們用金剛的力量達到成佛之路而度過生死大海到達菩提的彼岸,合起來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請關注下一篇:《詳解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