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習慣爲我所控(下)

習慣一旦養成,就會進入我們的下意識。一旦遇到某個場景,就會自動產生下意識行爲。


在生活中,當遇到煩心事時,我愛鑽牛角尖,然後,把事藏在心裏,藏着多了,胸口就會好痛,失眠、掉髮隨之而來。循環反覆,身體健康受到極大威脅。我知道,這個自尋煩惱的習慣不好。但是,卻苦苦掙扎,找不到答案。

現在,我嘗試用《掌控習慣》的四招來試試:

一、發現問題。

1、提示:祕訣在於“顯而易見”。

一種行爲的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就越不可能有意識地去想它。而要想改變習慣,我們就要一直保持警覺,也就是說自我覺察。

常用方法:

(1)習慣記分卡:在清單上,列出自己常見行爲,使用“-”、“+”、“=”記錄習慣的好壞。每次用小本子記下行爲,列出行爲給解決問題帶來的正負面影響。

(2)習慣疊加:常見格式“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比如:早上鬧鐘響了,我就開始瑜伽。當不開心的,就用小本子寫一段心情日記。

(3)環境佈局:給自己創造志在成功的環境。爲了多喝水,我可以把水瓶裝滿水,擺在非常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爲了提升思維能力,把書籍放在觸手可及的每個角落。

2、渴望:祕訣在於“讓它有吸引力”。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的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遞脈衝的化學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進行傳遞,也與上癮有關。經研究表明,當人們渴望獲得前,或者預測機會會到來時,多巴胺分泌旺盛。隨着多巴胺濃度上升,人們釆取行動的動機會增強。

常用方法:

(1)習慣疊加+綁定喜歡:即將需要與喜好綁定。比如:我要做十次立臥撐跳,才能查看臉書上最新動態。我要寫完心情日記,才能看手機信息一次。

(2)社會影響:人們最初行爲產生於模仿社會羣體習慣,最常模仿對象包括親近的家人或朋友,所在大環境,有權勢的人。比如:爲了擴大朋友圈,我加入了讀出生產力訓練營,結交了同頻的朋友,相互督促,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3)改變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嘗試將好習慣與積極的感受相聯繫,將壞習慣與不好的預測關聯。比如:看看生病的人,回想一下病牀上的自己,我嘗試跳出了庸人自擾的怪圈。

二、解決問題。

1、反應:祕訣在於“讓它簡便易行”。

習慣的形成是一個行爲通過重複逐漸變成自動化的過程。而人性的弱點是趨利避害,追求簡單好用。比如:看電視比看書受人歡迎。

(1)簡單易行。用微習慣來幫助固化習慣,我們可以從時長、步驟、複雜度三方面着手設計。比如:把大象放入冰箱有三步,打開冰箱門,放入大象,關上門。寫文章可以釆用總分總結構。每天看書三分鐘。一旦行動步驟簡單了,更能激發人們採取行動。

(2)改變環境。《斷舍離》提到的阻斷物的入囗,篩選必要和喜歡的物品,捨棄不需要的,放下對物的執念。平常,不開心時可以進行自我思想的斷舍離,只有物質(或雜念)少了,釆取行動的速度纔會更快、更準。

(3)消除阻力。每次行動後進行復盤,一方面發現優勢,從而保持;另一方面找到不足(或阻力)進而改善。戴明PDCA模型,能幫助我們持續改進。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複雜步驟、改變環境、增大阻力方法改變壞習慣。

2、獎勵:祕訣在於“讓它令人愉悅”。

行爲轉變前三條定律-讓它顯而易見、有吸引力、簡單易行,增加了行爲發生的概率,而令人愉悅,則提高了行爲重複的可能性。

(1)即時獎勵。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那麼,怎樣才能在效果出現前保持好的習慣呢?我們要學會即時獎勵,讓獎勵與我們期待的身份保持一致。比如:爲了健康,省下買甜食的銭,購買健身器材。每覺察到一次壞心情,就存一塊錢,用於旅遊。錄製視頻,給自己反饋演講效果。

(2)行動跟蹤。每次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就記錄一次,一週或一個月後,統計行動數量。如果出現意外,行爲中斷了,必須馬上接上,才能讓習慣不間斷。

(3)行動宣言。爲了成爲理想的人,可以設計行動宣言,每次行動前讀一下,更能強化行爲。

從現在開始,讓好習慣爲我所用,高品質生活不再是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