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歲,老公罵我作精,說我不配當公主,要離婚嗎?

我和初戀上過牀,也在心灰意冷下約過一次炮。

戀愛時我都和老公坦白交代了,半年後奉子成婚。現在剛好兩年。

結婚後,我倆爭吵不斷。

爭吵的時候他會扇自己耳光,會砸東西摔杯子,會指着我的鼻子說盡最難聽的話,也包括拿我約炮的事情來羞辱我。

他說我不配花他的錢,我也從沒花過他一分錢。

我向他表達自己的感受,他會罵我作精,說我醜女還想當公主,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他有很多改變,從剛結婚時隨意發火到現在一週一次,從我懷孕產檢毫不關心到現在會偶爾問候。

可我感覺不到被愛,也不愛他了。我該離婚嗎?

(問題來自壹心理問答)


諮詢中,一般諮詢師不會輕易給予建議。這有幾個原因:

1. 動力

在諮詢或任何的關係中,都有一股動力在推動我們做決定,比如一個人因爲空虛而約炮,也有人空虛的選擇是讀書、運動、跟朋友喝咖啡。

釐清動力,我們才能更好的知道,是什麼在促使我們做決定,又是什麼在妨礙我們做決定。比如就像妳提到各種老公的渣,但妳似乎沒有足夠的動力做決定。所以「看見」決定是一回事,能否「貫徹」決定又是另外一回事。

有些來談者的痛苦並不是他們心中沒有一個決定,而是做不到。

所以給予建議,並不等於來談者就能做到,更遑論解決問題。


2. 責任

是的!建議不等於解決問題。就像妳在文章中羅列了先生種種不是,你已經有一個決定在那裏,就是「離婚」。但是妳的問題是「該不該離?」嗎?實際上問題包括「做不做得到」。

此外,如果我回答:「離婚。」請問妳就會離婚嗎?

如果妳離婚,是因爲你認爲該離婚。還是妳因爲聽我的,所以才離婚呢?如果是因爲聽我的才離婚,離婚之後你後悔了,這事怪我嗎?

人有選擇的自由,但唯有當他負起選擇的責任,自由才存在。不負責任,無所謂自由。諮詢師幫助來談者澄清,比如澄清妳無法下決心的動力因,但妳得自己做最後的決定,因爲這是妳的人生,妳得自己去承擔。


3.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存在心理治療和其他流派其中一項差異,就在於存在心理治療的諮詢師要試着幫來談者洞察他的「意向性」,理清和「意圖」之間的關係。

意圖,是一個人意識上以爲自己想要的目標。意向性,是真正推動一個人做出各種選擇,在他行動之前就存在的嚮往。

有些治療之所以無效,在於諮詢師和來談者陷在意圖當中,所以兜來拐去,始終無法觸及來談者矛盾糾結的內核。

比如在羅洛.梅《愛與意志》書中,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有一位來談者是位編劇,這位編劇有一段時間寫不出東西,他很苦惱,找羅洛.梅諮詢。表面上,這位編劇治療的意圖是「讓我趕快恢復寫作」,但隨着諮詢,這位編劇慢慢發現那個意圖難以實現。

這位編劇從小隻有在生病的時候、脆弱的時候纔會得到母親的關愛。其他時間,母親對他都很冷漠。過去幾年,編劇的工作都很順利,但就在最近他不順利的時候,他發現身邊的人都變得特別關心他。

他內心有個聲音:「如果我又能寫了,身邊的人就不會繼續關心我。」

「獲得他人的關心」,這是編劇的意向性。這纔是他長久以來做出各種人生決定的動力。

回到妳的問題,通過這片斷的陳述,儘管我很想幫妳,但我不確定離婚是否僅僅是妳的意圖?而妳真正想要的,亦即妳的意向性是什麼?

畢竟如果妳的意圖若是如此清晰,妳又何以猶豫呢?感覺妳對自己的決定有點不踏實的感覺,是嗎?


§打破僵局:運用思維的反詰法

當我們陷在一個問題裏,一種打破僵局的有效方式就是「反問」。

妳問我:「該離婚嗎?」也許妳可以反問:「不離婚會怎麼樣?」

往往當我們反問自己,我們更能找到自己內心想要避開的念想。但這個念想,藏着我們的意向性,而意向性往往是非理性的,但情感、衝動等等非理性的力量,卻是使得我們成爲人,而不是其他禽獸的重要原因。這些動力,即使我們刻意忽視,我們依舊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就像妳提到先生幾次用鋒利的言詞傷害妳,但當妳說:「感受不到他對妳的愛,以及妳對她的愛。」

對愛的探求成了妳考慮要不要離婚的理由。傷害妳的,在於先生的言語讓妳感受不到被愛。

似乎「確認愛是否存在」,比起離婚,對妳來說纔是妳首先考慮的問題。換言之,這纔是妳意向性之所在。

離婚,只是意圖。

這不是說,妳想離婚的想法是假的。而是也許妳可以從這一點考慮一下,妳想離婚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爲傷人的話,還是感受不到愛,某種愛的匱乏?當妳說先生髮脾氣的情況有好轉,妳是不是把這視爲一種愛的表現?妳覺得他脾氣變好,是因爲他「可能」更愛妳了呢?

當然這當中好像還有一個因素讓妳耿耿於懷,就是婚前婚後,他似乎變了一個人。是嗎?去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妳來說是不是很重要呢?想要知道「他爲什麼變了」也是一個讓妳無法下決定的因素。

那麼,爲什麼「一個原本愛自己的人,不再愛了。」這件事對妳來說,是否想起了哪些過往經驗,是否喚起類似的人生課題?這些都藏在意向性的探討之中。

藏在意向性裏的課題早在妳認識現在的先生,跟他在一起之前就存在。這些問題有待解決,而婚姻中爆發的,可能是問題潛伏許久後冒出來的症狀。

當我們越是不想要某樣東西,我們可能越是要去問:「爲什麼我們放不下。」而不是去問:「如何放下。」

因爲後者只是意圖,但前者卻是和我們人生課題、心靈與愛相連的意向性。

問對問題,我們才知道癥結在哪裏。

至於下決定,先彆着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