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是梦幻泡影

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纠结,但行动上又要作出选择:

对于混沌大学的课堂而言,最重要的究竟是「选优」还是「培养」?

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由衷地达成一致。混沌App上最早亮出的口号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大学」,线下的课堂现在还经常把「让改变当下发生」挂在嘴边。

虽然单独拿出来看,每一个项目都是由班主任团队和创新教练团队精诚协作,都是发自内心地对同学们好,但事实上两点显得特别奇怪:

好大学应该是学员想进、大学无奈拒绝的事情,所以建立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应当是建立吸引力的团队而不是营销团队;
好大学应当是整合社会力量为学员解决问题的,所以建立一所好大学应当广泛吸引社会合作、共创学员服务项目,而不是独力承担所有。
把「大学」的特性暂时搁置,如果我们单纯地看它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特别容易觉察到:

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向「全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地方,所以教育不仅仅关乎一套理论,而是要通过理论的推广促进社会的进步。纯粹的理论是没错的,但当它本身不能带来社会影响时它很自然就会被边缘化,直到社会需要它的时候理论才会复苏。

尤其是我们身在体系中,我们特别容易陷入一边羡慕斯坦福产学研一体化的优越性,一边又说服自己要专注于理论本身、不要轻易地触碰教育与商业之间的灰色地带。

但我想说的是,与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独的社会存在,它自从出生之日起就是社会统治和经济发展制度所左右,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和经济制度的调整,教育系统经常性地被强制中断和重启。

教育从业者可以有个人使命,但更应该肩负起社会使命。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大学,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没有建大学。

教育系统所依存的社会政治系统,要求的是「全员进步」所带来的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竞争中竞争力的提升;教育系统所依存的商业系统,要求的是「进步速度差异」可以被识别,以降低企业与人才相互选择的成本。

有很多的人持有这种态度,这是一种有使命感的态度: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阿比吉特、埃斯特《贫穷的本质》 第四章:全班最优 – 期望的诅咒

但之所以这种「容易接受」且「打动人心」的观点在教育系统发展了几千年之后,还没有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边的常态,就是因为社会和商业系统一直在「选择」对本身最有利的教育机构。这一选择,从来都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愿景无关。

所以我愿意说:

教好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是美丽的梦幻泡影
教好眼前的这一位学生,就是使命发出耀眼光芒的时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