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2:產茶之六安

原文:

產茶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lù )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陝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共寶愛。

    顧彼山中不善製造,就於食鐺(chēng)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jù)堪用哉? 兼以竹造巨笱(gǒu),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zhé)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


江泳解讀:

產茶

    天下有名的大山,必定出產奇異的草木。江南地區氣候溫暖,所以特別適宜茶樹的生長。長江以北的茶葉產區,以六安最爲有名。然而六安是郡的名字,其實產茶的是六安郡霍山縣的大蜀山。茶生長的多,名氣也比較大。河南、山西、陝西的人都飲用它。南方稱六安茶能消除油膩,化解積食,都很珍愛它。

    但是山裏的人不善於製造茶葉,用大柴火在做飯的鍋裏炒焙,還沒有出鍋就焦糊乾枯了,又怎麼能飲用呢?再加上用竹製的大竹簍,在茶還是熱的沒有涼下來的時候就放進去儲存,雖有綠枝紫筍般的茶,也會很快枯萎發黃,只用來做低檔次的飲食之用,怎麼能經得起品評鬥試呢?


    產茶,是《茶疏》正文的第一篇,主要介紹茶葉產區的一些情況。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這裏的靈草,就是指茶。高山雲霧出好茶,好茶多來自名山。而江南氣候溫暖,更是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就是今天,中國綠茶的主要產茶區,也是集中在江南茶區一代。

    首次出場的是六安郡的茶。六安郡,就是今天的安徽六安市,而產茶最好的是六安的霍山縣。霍山縣產茶,在唐代陸羽的《茶經》第八章八之出裏也有介紹,裏面說:“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這一段是介紹唐朝時淮南道的茶葉產區情況,其中壽州的盛唐縣就是六安縣,霍山是當時六安的一個山名(注:即今天的潛山市天柱山。詳見《江泳帶你讀懂<茶經>》),屬於霍山縣所在的區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霍山縣以山爲名,後被廢。根據清代的康熙《六安州志》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六安州境內再度分出來一個霍山縣,當時一些比較好的產茶的山都在霍山縣範圍內。許次紓在《茶疏》所說的六安產茶主要是來自六安郡霍山縣大蜀山即是此意。

    然而,大蜀山在哪裏,今天是無法考證了。

    下面一句,許次紓講到霍山茶的製作工藝,“於食鐺(chēng)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笱(gǒu),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zhé)就萎黃”。當時的霍山茶,多以炒菜做飯的鍋爲工具,用大柴火炒焙,帶有焦枯的氣味,同時,在茶葉還是熱的時候放入竹笱裏堆積在一起,最終枯萎發黃,這道工序在黃茶裏叫“悶黃”。這段,也被今人認爲是最早描述霍山黃大茶的製作工藝。也就是說在明代開始,霍山人陰差陽錯的製出了黃茶,這個工藝與今天的黃大茶有諸多相似之處,如焦香味,悶黃工藝等。

    只是在當時,明代人更崇尚於色香味形俱佳的名優綠茶,所以許次紓認爲此等茶的製法不適用用來品賞爭鬥。但當時的河南、山西、陝西的人還是很喜歡霍山茶。認爲可以去油膩,化積食。

    許次紓以爲哪裏茶比較好呢?

    且看後面的講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