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54]| 同样是北伐, 为何诸葛亮受肯定,姜维受批评?

【资治通鉴白话文】

蜀汉的姜维听说魏国分出关中的兵力去支援淮南,想乘虚攻打秦川,于是就率领数万人出骆谷,挺进到沈岭。当时长城一带积存的粮食很多,而守兵很少,魏国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就进兵占据了那里,以抵挡姜维。姜维筑营垒于芒水一带,数次挑战,司马望、邓艾不予理会。

当时,姜维屡次出兵征战,蜀人愁苦不堪,中散大夫谯周写作《仇国论》讽谏他,文章说:

“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者,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我回答说:听闻,处于大国地位而无祸患者,就容易松懈怠慢;作为弱小的一方,又常有忧患的,就一心想要改善。松懈怠慢的就容易生祸乱,而一心改善的就万事治理,这是世间常理。所以周文王养民,最终以少取多;勾践能体恤民众,最终以弱毙强;都是这种情况。

“有人说:以前,项羽强而汉高祖弱,互相交战,后来项羽与汉高祖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各归本土生息养民,张良认为民心一旦安定,就难以再发动,于是率兵追击项羽,终于消灭了他。难道一定要像文王那样行事吗?

“我回答说:在商、周之际,王侯世代尊贵,君臣之分久已稳固,人民习惯于他们所效忠的对象,根基深的,难以拔除;基础牢固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靠持剑策马而夺取天下呢?到秦朝废弃分封侯国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朝的苦役搞得疲惫不堪,天下已经土崩瓦解,或者每年换个君主,或者每月换个主公,人民鸟惊兽骇,不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奋勇拼搏的就收获良多,迟疑落后的就被人吞并。

“而今天的形势是:敌我两国(曹魏及蜀汉)的君王宝座,都已经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的形势,却类似战国七雄并峙。所以,我们只可以效法周文王模式,却很难走汉高祖道路。

“百姓的疲劳,就是产生骚动不安的前兆;在上位的骄慢,在下位的人残暴,则国家有瓦解的危机。谚语说:‘射箭如果屡次不中,不如慎重瞄准之后再发射。’所以,智者不为蝇头小利而动心,也不会因为大概可能就去碰碰运气,时机成熟以后再行动,形势适宜以后再举兵,所以商汤、周武的军队都能一战而定,因为他们能重视人民的承受能力,并且能审时度势。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竟然竭尽武力滥用征伐,出现了土崩瓦解的形势,再遭遇国难,即令有大智之人,也束手无策。

【点评】

对于姜维的北伐,历史评价是充满争议的,很多人说他是穷兵黩武,耗空了蜀国。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和姜维同样进行北伐,为何一个备受肯定,一个饱受批评?

今天看了谯周的分析,可能是问题答案的要点之一。

“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我国与魏国,都已经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的形势,而更像是战国时期,六国并据,所以,我们可以走周文王模式,却很难走汉高祖道路。也就是说,姜维北伐的背景和诸葛亮时期相比,已经是有很大不同了。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豪强都有企图心,至三国初立时,蜀汉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是因为蜀国虽然只有四川一块地方,但是军队都是跟随刘备征伐四方的精锐,虽然诸葛亮辅政时,蜀国的人才有所凋零,但对于魏国和吴国比较,也不少差很多。诸葛亮不光是北伐,而且整肃法纪,发展生产,国库还很充实,人民也拥护。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之所以要坚持进行北伐,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另一方面却是以攻为守,不断骚扰曹魏,使其疲于奔命,不能安心搞经济建设。

尤其是重要一点,那时蜀汉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还是名正言顺的,无论是在蜀地还是全国,在道德层面是有民意支持基础的。

诸葛亮通过北伐,稳定了边境汉中,让汉中的老百姓有归属感,促进了汉中的经济发展,自然众望所归,获得民众的支持。在朝廷里,诸葛亮为人处事公平公正,获得了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普遍支持。

到了姜维这个时候,曹魏与蜀汉的君主接班人都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汉室连名义上都不存在了,百姓已经安于割据政权统治的现状,对于是否恢复大汉王朝,已经不感兴趣了。姜维进行北伐时,曹魏已经进入稳定状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再具有正当性。所以,蜀国上下对姜维连续北伐,劳民伤财的做法已经有怨愤之情。

时代不同,追求的目标和战略也要调整。所以,谯周说,这个时候只可以效法周文王模式,却很难走汉高祖道路。周文王怎么做的,他首先己先建设了一个最好的国家,树立了一个标杆,不光是本国的人民称道,而且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向往,时机成熟时,最后檄文发出,天下响应,一战而定,最后归于一统。这就是王道。

另外,诸葛亮与姜维的做法有很大不同。诸葛亮当年北伐,是有节奏的。战争不是游戏,搞不好就会出现政治问题。诸葛亮出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是建立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因为缺粮,诸葛亮可以在大胜后花三年时间来准备下一次北伐,而姜维他只管打仗,而不能安民理政,频频出征,这样他给蜀国带来的都是愁苦,一方面怨声载道,一方面国家实力也受到削弱。掏空内部去对外争战,最终就像谯周对蜀汉的结局的预言:“夫民之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人要看清自己的实力,国家也是同样如此,不能不顾现实只凭意志发动战争,人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奋斗,但首先要考虑到历史的趋势。

其实,对于蜀汉和曹魏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也不是没有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来自蜀汉自身,而是等待敌人的变故。魏国也好,晋国也好,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权。蜀汉灭亡不到十年,秃发树机能(晋朝时期河西鲜卑族首领)反动叛乱持续九年,他攻陷凉州,纵横西北,晋国丧师数万,战死四名封疆大吏,威震天下。如果蜀汉能撑到此时,是不是可以大有作为?

蜀汉整顿好自己内部,休养生息,“深挖洞,广积粮”,养精蓄锐,“智者不为蝇头小利而动心,也不会因为大概可能就去碰碰运气,时机成熟以后再行动,形势适宜以后再举兵”,有节制地北伐,等待魏晋内部自己出问题再做图谋,这才是可行的战略。

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才干,没有机运等于零”。姜维的确是逆势而动了,连年不断的战争,让老百姓不堪其扰,北伐就失去了民意基础。岂止老百姓不满,就连蜀汉后主刘禅和一帮大臣,都对北伐产生了抵触心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姜维的北伐不被邓艾中止,迟早也会从内部土崩瓦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