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真正的成長,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文/學乃身之寶

說到成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它是著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著作《異類》中提出來的,說的是"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從中我們看到了,成長需要不斷努力,但一萬小時定律如果旨在重複練習,那麼它的意義就非常有限。

也就是說,一味重複已經掌握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安德烈•埃裏克森博士在《刻意練習》一書中強調的觀點,即真正的學習,需要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有目的的練習,並非天真地、只是反覆地做某件事情,而有目的的練習包括特定目標、極度專注、及時反饋和走出舒適區。

對於"刻意練習"這個概念,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開啓自我改變的原動力》(簡稱《認知覺醒》)中給我們做了更加詳細的闡釋,特別是對"舒適區邊緣"這個認知規律的思考,值得每個自我成長的人學習。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圍繞"舒適區邊緣"這個成長關鍵詞來說說,真正的成長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1.舒適區邊緣,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周嶺老師在書中指出,無論個體還是羣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佈,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這說明,“舒適區邊緣”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遊走在"舒適區邊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重複努力帶來的乏味感,還可以激發出真正成長帶來的成就感。

比如,一位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時就開始上鋼琴課,十年過後,如果他一直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那些同樣的歌曲,雖然積累了上萬小時的"練習",但他很難比之前彈得更好,因爲那並非真正的學習;如果他有明確的目標,且有針對性地"練習",特別是對那些不會的曲調反覆練習,上萬小時後,他的彈琴技藝肯定會大幅度提升,很有可能成爲鋼琴家,因爲他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舒適區邊緣,又稱拉伸區,就是既有成就又有挑戰的"地帶",在那裏,我們才能進步最快。

可見,人的成長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線性關係(學習時間長,收穫一定大),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即在“舒適區邊緣”有時輕鬆,有時受挫,但總體是在進步。

2.遊走在"舒適區邊緣",需要內觀自己,設定目標

前面說了,在"舒適區邊緣",我們才能進步得最快,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處在"拉伸區"呢?

周嶺老師給了我們答案,他說,憑感覺。

在周嶺老師看來,憑感覺學習,是頂級的成長,因爲感覺能幫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於學習的"拉伸區"。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抓住自己的感覺呢?

周嶺老師在書中介紹了6種方法:

其一,"最"字法,即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比如,讓自己眼前一亮的、心中泛起波瀾的人和事,腦中靈光乍現的想法,曾經遭遇的痛苦等等,學會捕捉它們,深入分析,會有所收穫;

其二,"總"字法,即平時腦子裏總是不自覺地跳出來的某些重複念頭,或是心裏總是揮之不去的事,這些通常是我們很難放下的事情,有意識地去審視它們,會讓自己更加平和;

其三,無意識的第一反應,即第一次遇到某些人,或事,或第一次到了某個地方,不要思考,看看自己腦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其四,夢境。夢境是潛意識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它可能是內心真實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靈感的啓發;

其五,身體,即學會多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它會知道很多"答案";

其六,直覺。

其實,上述抓住自己感覺的方法,就是內觀自己。通過了解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讓感性的覺知和洞察幫助自己尋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憑感覺",就是在幫助我們尋找人生目標。目標是存放我們熱情和精力的地方。

可見,憑感覺,我們會"動了感情",然後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追問原因,找到目標,進而讓自己處在"舒適區邊緣"。

3.建立主動沉浸的行爲模式,在"舒適區邊緣"真正長成

內觀,讓我們瞭解自己的需求,並通過感覺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專注的能力。

說到專注力,周嶺老師在書中給我們詳細介紹了主動沉浸的行爲模式

首先,我們通過感覺找到的人生目標,要儘量具體清晰,因爲目標定義越明確,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會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進;

其次,主動沉浸的關鍵是做到"極度"關注,即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因爲專注的真正動力並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髮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持續存在的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

做到極度專注,就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兩件事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不出答案,可以把注意力轉換B上,這樣做事會更高效。

再次,獲得有效反饋纔可以真正成長。因爲閉門造車式的練習不僅容易讓人分心走神,還會讓自己長期在低水平層面徘徊。有效反饋可以找老師指導、或書籍影像反饋、或自我反思。

最後,始終在拉伸區練習,用心流保持專注。在舒適區一味重複,容易厭倦,而在困難區又容易焦慮,兩者都無法使人進入沉浸狀態,好的狀態應該介於兩者之間,即拉伸區(注重難易匹配),這樣可以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以保持持續的專注。

其實,上述主動沉浸的行爲模式,是通過刻意練習的四要素(目標、專注、反饋和拉伸)建立的,時常練習就可以將其固化爲自己深度沉浸的底層能力,以讓自己從"聚焦"走向"超越"。

寫在最後:

"舒適區邊緣",是一個認知規律,而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如果我們能夠"認知"到這個認知規律,就說明已經在"覺醒",在"改變",更重要的是,這是瞭解自我成長的關鍵,即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向外擴展,而擴展的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

當我們在"舒適區邊緣"可以得心應手時,就說明舒適區擴大了,而擴大舒適區,是將舒適和不舒適作爲整體接受,不舒適是從舒適探出的觸角,新生的根鬚,在新領域,新養分的滋養下,舒適的體量增加,像一棵樹慢慢長大。擴大將生長的狀態表述出來,這纔是真正的成長。

可見,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離不開"舒適區邊緣"這個認知規律

另外,《認知覺醒》一書中,周嶺老師還給我們介紹很多像"舒適區邊緣"這樣的底層概念,比如元認知、關聯、深度學習等等,還有20個成長關鍵詞,包括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以及覺知力等等,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以內化出真正的認識驅動力。

當然,真正的成長或學習,並非爲了"知道",而是經過"行動"後的真正改變。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