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55]| 为什么有人给司马昭平叛诸葛诞的做法点赞?


【资治通鉴白话文】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

春,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因为我们不能突围而出走,全端、全怿又率众降敌,如今正是敌人没有防备之时,可以出城一战了。”诸葛诞及唐咨都认为如此,诸葛诞和唐咨等人都认为很对,于是就大力准备进攻的器具,连续五六个昼夜进攻南面的包围,想要突破重围而出。围城营垒上魏国诸军临高发射抛石机、火箭,烧毁吴军攻垒装备,箭石像雨一样泻下,死伤者遍地,流血充满堑沟,诸葛诞等又被迫返回城中。

城内食物吃尽,出城投降者有数万人之多。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部放出去,只留下吴军坚守,诸葛诞不听,由此两人相互怀恨。文钦平时就与诸葛诞有矛盾,只是因为反对司马昭的想法相同而结合,事态紧急了就愈加互相猜疑。文钦进见诸葛诞商量事情,诸葛诞当场斩杀文钦。

【点评】

文钦与诸葛诞一向不和,当初毌丘俭、文钦造反的时候,诸葛诞杀了毌丘俭的来使,还抢先占领了寿春,文钦与诸葛诞积怨更深。现在文钦提出来,把诸葛诞的人马都打发走,诸葛诞的第一感觉肯定是:那我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吗?随便你对我主宰?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在寿春的地盘上,诸葛诞还是说了算的。于是,诸葛诞就把文钦给杀了。城内的这场内讧,使本来就艰困的守军更是雪上加霜。

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领兵在寿春旁另一小城中,听说文钦被杀,就想带兵去为父报仇,但众人不为他们效命,二人随即独自越过城墙逃出来,投奔司马昭。军吏请求诛杀二人,司马昭说:“文钦罪不容诛,他的两个儿子本来也应该杀掉。但文鸯、文虎因走投无路而归顺,而且城还没攻破,杀了他们就更坚定了城内敌兵的死守之心。”

于是赦免文鸯、文虎,让他们率数百骑兵巡城高呼:“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害怕!”又让文鸯、文虎都担任将军,并赐爵关内侯。城内之人闻讯都很高兴,而且人们也日益饥饿困乏。司马昭亲自到前线,见城上拿着弓的人都不射箭,说:“可以进攻了!”于是四面进军,同时鼓噪登城。二月二十日,攻克寿春城。

诸葛诞窘急,单马率领麾下从小城突围欲出,被司马胡奋的部将击斩,夷灭三族。诸葛诞麾下的数百人,都拱手排成队列,却不投降,每杀一人,就问其余的人降不降,而他们的态度终究不变,以至于最后全部杀尽。吴将于诠说:“大丈夫受命于君主,带兵来救人,既不能取胜,又要被敌人俘虏,我决不如此。”于是就脱掉盔甲突入敌人兵阵而战死。唐咨、王祚等人都投降了。俘虏的吴国兵卒有一万多人,缴获的兵器堆得像山一样。

【点评】

前边曾经说过,诸葛诞之所以采取固守寿春策略,是寄希望于雨季,水淹魏军。但是自围城以后,老天就没有下过一滴雨。然而,就在城池被攻破,天却突然降大雨。《三国志》:“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也就是说,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的围垒全部被浇垮了。诸葛诞只要再多坚持一两天,就突围出去了。历史有时比剧本还神奇,为此,《宋书》里边感叹到,这是天意要使诸葛诞败亡。


司马昭当初包围寿春的时候,王基、石苞等人都想急攻。司马昭说:“寿春城池坚固而兵力众多,攻城一定受挫,如果再有外部敌人来犯,就要内外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如今三个叛将(诸葛诞、文钦、唐咨)聚集于孤城之中,天意或许会让他们同时被杀,我当以完备的计策把他们围困在城中。我们只坚守三面,如果吴兵从陆地而来,军粮必少,我们就用游动的轻骑兵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这样可以不战而打败敌人。吴兵失败,文钦等人必成笼中之鸟了。”

于是命令诸军停止进攻坚守不动,最终没费什么劲攻城,就拿下了。

又有人建议说:“淮南地区仍为叛逆之徒所占据,这些吴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们回去,应该把他们全活埋。”司马昭说:“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

结果对降兵一个都没杀,全部安置在京师附近三河地区。拜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余裨将,都有官位称号,众人悦服。其余淮南将士吏民被诸葛诞裹胁的,全部赦免。允许文鸯兄弟收敛父亲,拨给牛车,送回家乡安葬。

司马昭给王基写信说:“当初,大家议论纷纷,要求转移到北山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临营垒实地勘察,也认为应该转移。将军深入地考虑利害得失,独自坚持固定的意志,上边违背朝廷诏命,下面拒绝众人之议,终于制服敌人擒获贼兵,即使是古人所说那些忠臣良将,也不能超过你。”

司马昭想要遣诸军轻兵深入,招抚迎接唐咨等人的子弟,或许还能有机会乘势灭了吴国。

王基进谏说:“当初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尽江南的兵力以围攻新城,城既没有攻克,而兵士也死了大半。姜维乘洮西之胜,轻兵深入,结果粮饷不继,覆军于上邽。大捷之后,上下之人就会轻敌,轻敌则考虑困难的一面就不深。如今吴国新败于外,又内患未平,这正是他们加强战备之时。况且我们大军出动已超过一年,人心思归。如今杀死及俘虏敌军有十万之多,诸葛诞等罪人伏法,自历代征伐,也没有自己毫无损失就获得如此重大胜利的。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也自以为所获已多,不再追击,是担心万一受挫,有损军威。”

于是司马昭就停止了这次行动。任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并晋封他为东武侯。

(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曰:

君子认为,司马大将军在这次战役中,可说是能以德攻城。建功立业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各有各的路径偏好,不能兼得。因此穷兵黩武的雄杰,就会死于不仁;心存礼义之国,就会丧于懦弱退让。如今一次征战而擒获三个叛逆,俘虏众多吴国兵士,全部占据了淮浦地区,歼敌十万,可以说是宏伟了。但还没等坐安稳,就奖赏王基的功劳;在吴人中播种恩惠,拢络异国之人的感情;恩宠文鸯,安葬文钦,不记往日的怨恨;不责怪诸葛诞手下的兵将,使扬州人民,心怀羞愧。功高盖世而人们乐于看到他的成功,业绩广大而敌人也怀念他的恩德。武功既成,文德亦洽,这样的功德推广开来,天下谁还挡得住他呢!

【点评】

司马懿当年打孟达以及平定辽东,取胜后都是屠城,司马师平叛毌丘俭之后,在淮南大开杀戒。而司马昭采取了与自己老爸,哥哥不一样的怀柔策略,对于投降的吴国将领如唐咨、王祚、文鸯、文虎等都封了官职;对投降的吴国士兵一个不杀,全部安置在附近郡县;对于淮南被诸葛诞胁迫的军民全部赦免;他恩宠文鸯,安葬文钦,不记往日的怨恨,的确非常难得。

习凿齿本身是晋朝人,他的此番溢美之辞,有为当朝歌功颂德之嫌。然而,不得不说,司马昭此次平叛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他的战后善后处理,大度宽容,堪称是武功、德惠的完美典范,当然也是他为禅让夺位而处心积虑的收买人心之举。

经过这次战争的洗礼,一批忠诚于司马家的年轻将领脱颖而出。这批人在忠诚对象方面,与以前的将领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与曹魏皇帝没有历史上感情的联结,而是在司马家族领兵中出人头地的,所以对司马家感恩戴德,继而成为司马集团的骨干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