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9.13:仕而优更需学道,学而优只为行仁

「子张篇第十九」13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出仕表现好要为学,为学表现好要出仕。”

【注释】

“子夏”,孔门十哲文学科弟子,小孔子44岁。15岁即入孔门,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仕”,出仕,狭义指为官,广义指为社会做事。此处当指为官。

“优”,优良、美好,与“劣”相对。通常是解作“有余力”,另有一说认为前一个“优”当作“有余力”解,后一个“优”当作“优秀”解,两说均有可从之理。

【评析】

“仕而优”,说明其人有政治才能,适合从政为官。若能加强学习修养,增长智慧才干,便可以担当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传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曾三度拜相的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即为“仕而优则学”之例。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后来“为相”,可谓“仕而优”者。只是他“寡学术”,故“太祖常劝以读书”,以担当宰相的重任。赵普因此“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就关门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便能事事“处决如流”。赵普去世后,家人开其书箱检视,发现里边只有“《论语》二十篇”。

“学而优”,说明其人知理明义、富于才智,是有用之人,故应出仕为官,学以致用,为国家效力,为社会服务。古时开科取士,便是对“学而优则仕”的实践。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游于艺”,即学习和运用才能。其中,“游”含有“学”与“用”两层含义;而“用”则既包括出仕为官,也包括为社会做事。也就是说,“学”与“用”应依循“仁德”而服务于“道”。但本章子夏对“仕”与“学”的论述,却并没有体现出这种明确的“上达”于道的方向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起于“仕”,亦止于“仕”,很容易令人将“仕”当作是本章的核心。尤其后半句的“学而优则仕”,更是令很多人误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仕”。但实际上,儒家为“学”是为了明“道”,出“仕”是为了行“道”。出仕、服务社会,在古代政治经济结构的限制下,几乎只有从政这一条路,而今天则可以有很多其它选择。但政治毕竟是对社会施加影响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径,故志于道者,应当积极从政、参政、议政。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能“下学而上达”(14.35),方为“君子儒”;若只是“游于艺”,则为“小人儒”。在上一章中,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弟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这说明子夏之学确实难逃“小人下达”而“游于艺”之嫌。因此,孔子生前对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的告诫,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