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季 222|教学中不妨来点“一叶知秋”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而来。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辅助,我们虽然一再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学事实常常是:教师连续不断地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波又一波信息的袭击。事实上,人脑根本不擅长留住蜂拥而来的信息,即使被记忆在脑海里,也会转瞬即逝。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却学不会。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只要转变教学思维就可以了。常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认为:我的领域全是实用的知识,学生必须先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作为基础教育,多数教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然后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取得一个差不多的分数,就算是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尚没有完成,因为学生学到的是大量事实性知识的课程,从本质上,他们不能透彻地理解主体知识,他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通过考试的信息阶段,且在考后就抛在九霄云外了,此后,便再也不想走进这个主体的学习。学习停留在记忆阶段,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过一段时间后,这些知识彻底被遗忘。教师在教学中做的也不过是“用自己的知识填满课堂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始终在给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鱼”,而不是“渔”的技术。真正教学的发生,是既输送给学生满足当下的“鱼”,又要传递给学生解决未来的“渔”,这便是学习的源动力,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传递信息更好的方法是用印刷文本或电子文本,因为学生所做的恰恰符合大脑保存信息的要求:可多次阅读文本,可反复琢磨文本,并能及时或经常地更正或应用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用来传递的是文本信息,而非教师的讲授信息,那么,教师像竹筒倒豆子似的倾倒在学生面前,学生会不明就里,对这些信息的记忆也只能是稍纵即逝。

从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来看,能够长期存留在记忆中的东西是造成强烈冲击力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管好坏,都能在漫长岁月的积淀中,长久地保存下来。

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什么叫做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当我们把所有学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强烈冲击过后的事件中,而在教师漫长的讲授中,很少会有冲击力发生,所以,学生的学逐渐沦为考试,而考试是学习最低层次的目标。针对这种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尝试改观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把教与学融为一体,且以学为主,教师要做到的是少而精的教学,这样既创建了所需的教学空间,亦不缺失有关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担心的是,考点那么多,如何在精简知识呢?这就要发挥教师真正的教学了,在这里,我定义为教学中的“一叶知秋”,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式的学习,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我们都知道,知识烟波浩渺,无穷无尽,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知识“一网打尽”,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才是学习中的“渔”,因为现实是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离开后,我们更需要自己“打鱼”,这就要用到“渔”的技术了。

一位物理学家说,将一张拍摄一朵玫瑰的全息照片剪成两篇,然后用激光照射,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片中看到完整的一朵玫瑰,不管剪的多么细小,我们都可以看到原样丝毫不变的玫瑰,也就是说凭着全息照片的任何一部分,你都可以重构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

布莱克在长诗《天真的预兆》中所揭示的“世界从一粒沙中见”的朴实意象,预见了以微知著的全息图片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我们都可以从“一粒沙”中看到“世界”。帕克.帕尔默说,既然可以用一粒沙让学生从容仔细地看看,为何我们还要把满满的一车沙全都倒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头昏脑涨地应接不暇呢?既然我们可以少而精地传给学科的必要内容,为何我们还要劳心费力地去覆盖整个领域呢?

每门学科都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即其任一关键部分都包含着足以重构反映整体的必要信息——如果要用高度组织化的光束即“激光”照射才可以看见以微知著的信息,那么教学行为就是这束激光。在教学中,只要习得该学科的内在逻辑、观察与解释的规则以及某些必不可少的事实,学生只要深入钻研个别,就能透彻地理解整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提升学习质量的基础上达到了给学生真正减负的目的。

在教学上,我们不必把所有的教学案例都一一给学生讲解清楚,要学会抛砖引玉,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一叶知秋”。如在文学名著中,总会有某个段落,一旦透彻理解,也就弄清了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创设悬念、编织情结等,学生可以凭借此种理解,更有见识地读完此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学习是冲击自我内心的学习。

帕克.帕尔默说,我们不是各门知识的连锁店中零敲碎打地出售有关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际意义,从而既对学科也对学生负责。要做到切实对学生和学科负责,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人云亦云附和别人得出的结论。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来点“一叶知秋”,通过一片叶子即一个知识点,打开整个秋天即整堂课亦或整个学科的大门。这样的教学,既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则会让学习真正的发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进入自主学习的全新领域。

2020年10月2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