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文藝電影

說到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於我而言,最能讓我走出空調房,敢於直面酷夏的暴曬和冷冬霜雪的,無非就是喫火鍋和看電影。

電影,現在不是新鮮詞,百科詞條裏面也解釋的很清楚,但也有部分小夥伴還不是特別瞭解,我今天就從以下五個方面,跟大家來分享一下電影,特別是文藝電影方面的理解,這也是我這次起文的重點。

一、電影的發展史

二、電影的分類

三、目前市場上最火爆的電影類別

四、小衆文化——文藝電影

五、文藝電影的影響和地位


一、電影的發展史

(一)世界電影

比較官方的解釋是,電影起源於法國,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他們創造了記錄電影,並且拍攝了當時世界上第一批電影《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等。當時的這種電影還只是照片的運動記錄,是無聲的、黑白的。但就像從無到有的創造,這一舉動引起了世界的圍觀,繼盧米埃爾兄弟後,許多人開始了電影藝術的探究。英國的斯密士創造了運動鏡頭,改變了以往的單一、固定式鏡頭,使多機位拍攝成爲可能,也爲我們展示了更多角度的精彩畫面;法國的梅里愛創造了電影特技,豐富了電影形式;美國的格里菲斯則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鏡頭語言——蒙太奇,這一手法在電影上的運用延續至今,蒙太奇依舊是當今世界最活躍的設計手法。

電影最開始只有無聲片,即“默片”。對話和情節靠的是肢體語言和字幕,在這方面,卓別林扛起了一個時代,後來者無出其右。電影的發展是迅速的,從出生到現在也不過百年,但技術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26年,美國人德雷斯特解決了聲音如何轉化成光信號這一世界難題,爲華納兄弟拍攝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奠定了技術基礎;1932年,彩色膠片被創造了出來,緊跟着三年後,美國人馬摩裏安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電影的世界也從此展露鋒芒,成爲了一種新的時尚。

(二)中國電影

電影的發展基本上是從國外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於1905年,導演是任景豐,參加的主演是京劇演員。中國早期電影有着濃厚的戲曲色彩,中國電影發展的晚,但戲曲卻歷史悠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戲曲是中國電影的前身,中國電影延續了中國戲曲的發展。

在沒有電影的時代,戲曲都是有特定的班子,有特定的舞臺,稱作“梨園”。戲曲有故事設計,有肢體表演,有觀衆,可長可短,這其實也是電影,只不過沒有通過熒幕展示出來。所以,當電影技術走進中國後,最早的電影作品是什麼?就是戲曲。

中國電影有三個產業期,第一個產業期是1922年-1937年,最早出現電影的地方是在上海,那個時候電影技術都是學習國外的。1922年成立了明星、聯華、天一三家公司,這是個三巨頭,把控着那時候的中國電影市場。在這一時期,國內湧現出了很多高質量的電影,比如《漁光曲》,這是中國第一部獲得世界獎項的電影,還創造了連續放映84天的記錄。

第二個產業期是1937年-1976年,因爲抗戰的原因,第一產業期興盛起來的團體逐漸消亡了,老影業就徹底不存在了。

第三個產業期是1976年“文革”結束後至今。在這期間中國電影如浴血鳳凰,重新煥發出了生機。特別是1980年-2000年這20年,是那段時間的國產電影巔峯。不少情節豐富、立意高遠的電影都出自那個時代,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電影導演和製作人。2001年,華語電影《臥虎藏龍》衝進奧斯卡,也標誌着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在此之後,中國電影的發展就逐漸向着世界舞臺邁進了,商業電影時代已經來臨。

二、電影的分類

電影的類型一開始是非常簡單的,簡單到只有四個基本類型:簡單悲劇、簡單幸運劇、複雜悲劇、複雜幸運劇。這個理念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這也是故事的四個基本類型。後來,故事類型開始多樣化,電影的類型也隨着故事的發展而發展。漸漸演化成了歌德的“七類”,波爾第的“三十六種戲劇情景”。但這些都太過複雜和籠統,難以描述電影的具體類型。

隨着市場的擴大,後人對電影的分類從未停止,並延伸出了一套比較合理的類型和此類型系統,來區分電影的類別。主要有愛情故事,如《激情之魚》《阿珠與阿花》;恐怖片,如《怪房客》《閃靈》;現代史詩,如《斯巴達克斯》《1984》;西部片,如《六支槍和社會》;戰爭類型,如《越戰》;成熟情節或曰成長故事,如《飛越未來》《小鹿斑比》;救贖情節,如《辛德勒的名單》《肖申克的救贖》;懲罰情節,如《華爾街》《怒火風暴》;考驗情節,如《老人與海》《阿甘正傳》;教育情節,如《溫柔的憐憫》《郵差》;幻滅情節,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喜劇、犯罪、社會劇、動作/探險等十五種類型。喜劇、犯罪、社會劇、動作/探險電影基本是當前主流了,作品就不一一枚舉。

上面的分類方法是按照電影故事內容來分的,也有用制式來分類的,大致可以分爲美術片、紀錄片、科教片、故事片、藝術片等等。電影的分類方式不一,只是側重點的不同。

三、目前市場上最火爆的電影類別

要說現在市場上最火爆的電影類別,基本上聚焦於商業電影。從IMDB數據來看,截至目前,全球電影排行榜前十的電影分別是《肖申克的救贖》《蝙蝠俠:黑暗騎士》《搏擊俱樂部》《低俗小說》《阿甘正傳》《黑客帝國》《指環王1:魔戒再現》《指環王3:王者無敵》《教父》《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從故事內容上看,什麼類型的都有,救贖、考驗、幻滅等等。但相對較多的是科幻(奇幻、魔幻)題材的,共有5部,佔了一半。科幻類是新型題材,主要得益於電影新技術的發展,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所以“新”在電影中佔據了很大的權重。其次,電影的時間跨度也是比較大的,最早的是1972年的《教父》,最晚的是2012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足足40年的時間,到今天被放到了同一張排名表裏,這也說明好的電影,是超越時間的。

IMDB的數據顯示,熱門電影排行榜中大部分電影類別是科幻大片、動作鉅製等等,這部分的電影是典型的好萊塢式電影,講究極致的視覺享受,還有一部分是類似於《寄生蟲》這樣的魔幻現實電影,能充分勾起觀衆的好奇心。從這個排名來看,獵奇的內容和高精度的視覺享受成爲了目前電影的主題色,即“大片”。這些從歷年來的春節檔、暑假檔都已看出來,好萊塢模式,中國電影也沒少在做。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也不是全部。電影作爲一種藝術形式,傳達的內容和價值纔是最重要的。“大片”“爽片”固然會讓人荷爾蒙爆發,感到愉悅,但這種愉悅是暫時性的,爆發性的,很難讓人駐足停留,去回味故事本身的精彩。電影之所以爲電影,其本身就是故事的視覺延續。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魚龍混雜,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但這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正是中國電影轉型的關鍵時期,免不了陣痛。好的電影需要好的故事,需要好的導演,需要好的演員,更需要好的市場。目前來看,一段時間內,主流電影依舊是喜劇、犯罪、動作、科幻等“快、爽”文化的集聚地。

但我從IMDB華語電影排行榜上又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排名。排在前十的電影分別是《霸王別姬》《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無間道》《陽光燦爛的日子》《天下無賊》《七月與安生》《可可西里》《無間道2》《紅高粱》《流浪地球》。其實各大平臺的排名都不一樣,甚至區別很大,我們僅僅作爲參考即可。但有部分電影從這些排名中還是可以看出一二的,《霸王別姬》倒是佔據各大平臺的排行首席,這是公認的,而這部電影拍攝於1993年,而且大部分上榜的電影都集中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反倒是近一二十年上榜的電影非常少,都是“老電影”,或許有人會說可能是情懷,也許是,也許不是,觀衆自有評判。

綜上,我們基本可以說目前市場上最火爆的電影類別主要集中在好萊塢模式的框架內,但也不排除部分黑馬出現,基本上是商業電影的高光時代了。

四、小衆文化——文藝電影

說到文藝電影,官方的解釋是不以商業輸出爲目的的文藝性質電影,跟商業電影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種小衆化的電影。在中國,很多時候習慣成爲文藝片,小文藝。現如今,也不完全是非商業,即便商業也可文藝。

小衆跟大衆是有區別的。好萊塢式的電影屬於大衆文化,是人觸手可及的,是可以不加思考的,可以一邊啃爆米花,一邊笑哈哈;但文藝片是另類的,你需要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裏,盯着屏幕,鑽進去,一邊跟主角對話,一邊思索:有意思、有趣兒。小衆自然也就意味着受衆少,沒什麼錢途,商業性質薄弱,但我個人認爲還是比較有前途的,想要得到心靈的昇華,文藝片能給你的自然要多一些。

文藝,是一個小衆文化。在這方面日本將文藝發展到了一種極致,這種極致也體現在電影裏。比如《小森林》《東京變奏曲》《細雪》《彼岸花》等等,至於動漫就不多說了,單單是宮崎駿一章,就能講個三天三夜。國產的文藝片也有很多優秀的,比如《地久天長》《山河故人》等等。至於《大話西遊》系列的電影,我實在是難以定位,想將之規劃到文藝類型的,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理解,周星馳不愧是後現代解構大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黃土地》《活着》《霸王別姬》等都是文藝片,是具備中國特色的文藝片,因爲它傳達的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元素,是其他電影所不能完全體現的情懷。所以有人將,我去看這些文藝片,看的就是一個情懷。但每個人的情懷不一樣,對文藝片的定位也就不一樣。我愛張國榮,愛中國戲曲,所以《霸王別姬》特文藝;我喜歡北京胡同,喜歡市井,所以《城南舊事》特文藝;我喜歡黃土高原,喜歡荒誕,所以《驢得水》特文藝。沒個定數,都挺文藝。

還有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體系也需要講一下,它雖然不是文藝片,但跟文藝內核是保持着一致性的,就是傳達理念,傳達思想。比如《小城之春》《頤和園》等等,這些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電影。再比如近幾年崛起的《流浪地球》《建國大業》《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奪冠》以及即將上映的《金剛川》,這些都是中國特色電影,我們叫做主旋律電影。很明顯,就是弘揚中國建國建黨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電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電影,是極其正能量的電影,正的不能再正的那種。

這種主旋律電影,特徵明顯,主題明確,就是特定思想的電影化,其實這也是一種文藝片,它也不是純粹的商業片,它具備了一定的政治意圖,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很多人對主旋律電影褒貶不一,認爲破壞了電影市場,拉低了電影的格局。但也恰恰是這部分人對文藝片同樣看不上眼,認爲文藝電影矯情、造作沒內涵。但我認爲主旋律電影的存在是必然的,每個國家都有主旋律電影,美國的《美國隊長》不能再主旋律了,但很多人愛看。主旋律電影,是中國加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必然體現,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這是主旋律,但也不代表都是完美的,目前的主旋律電影,確實存在許多令人詬病的地方,比如過於紅專,過於煽情,導致部分情節和設定跟不上,這就是電影製作人的問題了。所以,中國電影要打破主旋律電影的僵局,這是一個破冰行動。我個人覺得,其實可以從文藝片的方向去挖掘和深造,將主旋律變得文藝化,內涵化,同時也有助於文藝片從小衆擴散到大衆。

五、文藝電影的影響和地位

文藝電影的定位就決定了它跟商業片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商業片的目的是讓你嗨,讓你興奮,讓你感到開心;文藝片的目的是等你嗨完了,靜下來,我給你講個故事。你聽了,或感動,或痛哭流涕,那就是自己的事。所以,商業片看的是別人,文藝片看的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吵吵鬧鬧的進去,開開心心的出來,把爆米花和可樂桶扔進垃圾堆裏,一身瀟瀟灑灑,卻可能會在短暫的高潮之後感到空虛。有人說我越看電影越覺得空虛和寂寞,那主要是你看的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代入感和思考,即便是代入,你代入的僅僅只是場景,而不是故事。這個時候,就需要文藝片上場了,就像喫完油膩膩的燒烤,總要要幾片菜葉壓壓胃,葷素要搭配,才更好。看文藝片,是一個迴歸自我,思考自我的過程,能讓人放心的沉澱下來,思考自己。文藝片的故事總是能夠很容易就讓人代入劇情,去體驗主角的離合悲歡,準確的講,是把自己作爲了主角,去演繹自己的離合悲歡。這個過程可能是愉悅的,可能是悲傷的,但作爲情感,卻能夠時時刻刻與我們自身共鳴。

文藝片是安靜的,人也只有安靜的時候纔會思考,思考自身,思考這個世界。現在這個社會,略顯浮躁,這是你我都能夠時刻感受得到的東西,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想要一直浮躁下去,每個人都想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去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通過這兩年的社會發展模式,我們可以觀察到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個社會基本上到達了一個拋物線的頂端,正在逐漸的迴歸平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正在日漸凸顯。

在電影世界裏,文藝片這幾年可以說是出現了新的萌芽,排片數目不多,但都比較精緻,也都獲得了觀衆的好評,可以說是低調有內涵了。《黃金時代》《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連同海報都是極其精緻文藝的,賈樟柯導演文藝範兒一直都是足足的。

這兩年,中國的文藝片多少都和紀錄片沾點邊,或者多多少少有紀錄片的影子,這也是一種電影表現形式,是屬於文藝範疇的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近期將要上映的《掬水月在手》也是如此,這個我一定要去看的,我的最愛。

其實說到文藝電影的影響和地位,其實沒什麼地位,在市場上是鐵定鬥不過商業電影的。但又不能缺,因爲人的心始終留有一角,交付給那些值得駐足和回憶的往事,這些情懷將會伴隨人的一生,直至死亡。所以說,文藝電影,描述的始終是一種情懷,是這個人這輩子所經歷的所有愛恨情仇。

我姑且是這麼想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