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监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三大误区!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所以,制定方案、计划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过程执行到位,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实现。  在过程跟踪中,很多管理者容易陷入到如下三个误区中:    

     误区一:到了时间节点才去跟踪

      这种情形,在工作中表现为,管理者在制定下发方案后,便不再过问,直到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才去追问结果。如果此时,执行不到位,呈现在面前的也只剩下“现状结果”了。虽然,你可以按照制度、要求去对执行不力的员工进行考核,但这仍然无法改变结果。

     执行是为了取得结果,而不是为了处罚,所以,作为管理者要时刻记着你的目标,要对执行的过程进行跟踪,确保整个执行能够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

      误区二:只关注形式与痕迹,不关注实效

      在执行监督中,管理者大多习惯于对执行的形式或者痕迹化的台账记录进行关注,对于形式上合格的,往往不会进一步细究实效。这极容易形成,“宣贯与否看签字”,“落实情况看记录”,“现场反馈看照片”,而真正到了出结果的时候,却发现除了目标没实现,其他都做了。此外,在执行中,管理者如果缺少实际的调查核实,完全听凭他人的结果反馈,往往也容易导致结果的失真。

    所以,在进行过程跟踪中,要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要对形式、痕迹背后真实落实到现场的情况进行跟踪。

        误区三:发现问题即考核

      飞机之所以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因为航空公司鼓励每一位飞机工作人员,要主动发现并上报飞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与问题,包括因为自己操作失误造成的事项。这样才能便于航空公司最大程度识别、规避飞机运行安全隐患。

    但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普遍缺乏容错机制,员工总是在刻意隐瞒自己操作中的失误以防被处罚。正因如此,大家都明知道问题在哪,但谁也不愿意去暴露问题,最终将会导致所有的员工都在“等着出事”,所有的控制环节在某一时刻将会全部失效,在这一刻,事故也就发生了。

     对于非“红线”问题,要适度给予员工一定的容错率,尤其是,建立起鼓励员工自我检视、发现、上报问题的机制,这样反而可以减少重大问题的出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