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幼儿园亲子阅读之《小偷学校》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16天。公众号搜索赵君可以查看最新文章。


作者是日本绘本届的资深元老-加古里子,日本很多人会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看着他的书长大的。他的书里有一套系列丛书,畅销了四十多年,累积加印六百多次,名字叫《好品质养成系列》。这本《小偷学校》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本。

品质养成故事,想讲出新花样确实非常不容易,但加古里子这套书做到了,因为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创作理念,他说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孩子,他从孩子的成长问题出发,让孩子感到开心,这使他成为孩子心中的“故事之神”。其实加古里子会进入绘本的创作领域,是因为一个贵人——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松居直当时是看到加古里子画的一张明信片,就慧眼识珠邀请他来创作绘本。

《小偷学校》关注了一个很敏感但是很有必要的教育问题,那就是孩子偷拿东西怎么办?

说敏感是因为我们都不愿意把“偷”这个恶名和天真无邪的孩子联系到一块儿,但说这个问题特别必要,是因为在幼儿园中确实屡有发生。虽然自己家的孩子没有这种情况,但是看到这本书还是想分享给有这样情况的家长一点方法。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善恶是非的,一旦他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小坏事,我们大人要及时地引导、纠正,孩子会做哪些小坏事呢?

作者认为“偷拿”东西算一个,所以他把这本书创作成了一个让孩子懂得偷东西会受到惩罚的一个好玩的故事。首先,他把握住了孩子品德发展上的年龄特点,孩子在八岁以前处在一个“他律”阶段:孩子判断一件事算不算犯错,还比较难从这件事情的动机角度考虑,更多的是从这个事件的结果,包括会不会受惩罚这样的角度去考虑。

孩子会“偷”,羡慕和想“据为己有”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低龄孩子,一方面他们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性还不太成熟,不会与人协商,所以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这时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想法是什么,如果确定就是出于羡慕,渴望据为已有,那就和孩子讲明社会规则,“拿别人东西的时候,没有经过别人同意,那就是偷。如果不想被当成小偷,又想拥有这个东西,就要学会问,问别人是否愿意借,如果对方不愿意,可以请爸爸妈妈买。”总之,偷拿东西是一个让家长觉得挺可气的行为,想帮孩子纠正这个行为,要了解孩子品德发展的“他律”特点,让孩子看到做坏事的后果,从而改掉坏行为。

这本书不仅是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演绎,它更像是一场喜剧演出,最高峰是开头和结尾,开头这个小偷学校的老师就布置作业了,竟然是偷东西,作业使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就想往下看,到了故事中途,孩子们把偷东西作业交上来,老师感到特别不满意。于是他就趁着夜黑风高带着孩子出去偷东西,美名其曰“去散步”。

在散步的路上这个小偷学校的师生们,就错把这个高门大院的监狱当成富豪的城堡了,还以为那一个个上锁的小牢房是堆满财宝的房间,真是太财迷心窍了。当他们千辛万苦地撬开锁头,结果是全部都自投罗网了,情节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共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故事中的这个小包袱像说相声小品一样全部抖开。还需要把小偷最后的结局:他自投罗网钻到牢房里的图片浓墨重彩地展示给孩子看,因为用惩罚结果说话,更能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而针对总改不掉偷拿行为的孩子,可以配合看一些法制案例片,效果会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