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这个人而非这个人说的话,别试图轻易改变一个人的看法

心理这玩意儿,说玄很玄,“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天边”,“对你好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对你不好了骂个狗血喷头不过瘾”;说实很实,人逢喜事都会精神爽,谁也不希望被批评指责打击否定,哪怕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他为何不对以内省为主的认知心理学派感冒,就在于这些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者纠缠于虚无缥缈的意识等等,这些心理感受太主观了,“甚至把当下心理感受当作事情原因”,还是自己研究的行为主义看得见摸得着有证据。

就我们一般感受而言,这也不乏基本经验的共鸣,心理就是主观的能动的不讲逻辑的。

但是,这也正是心理魅力所在。因为不同理解,所以五彩缤纷;因为鸡同鸭讲,才有逻辑错位幽默笑点。

开头扯得太远,还是书归正传,说点想说的事,那就是心理看法看似容易变化,其实核心观点很难被动摇。

举例说明。

在家政公司找个全天陪护来照顾老人,干了两个月因事提出不干了,正好家里人也觉得费用高些,趁此再找新的也行。很快,就找到一个新陪护,提前看看觉得满意,价格也低得多,大家都觉得不错。

这时候,在我看来,优质低价真的可以招到人啊,不免吃惊一番,推翻了自己原来持有的“高价未必获得优质服务,但低价一定不能获得优质服务”想法。

可是,这是真的吗?自己看法真的被推翻了吗?其实不然,疑问后面就是没有改变,比如换人后会觉得人家不如原来做的好,只会看到不合适之处。

或者,即便找不到这个人不合适的地方,也不会承认原来看法有问题,会认为之前是优质优价,正规公司有保证。

事实上,这个新找的人第二天打个电话,说不合适没开始干就辞掉了。

这让我们想起任正非说的那句话,假如有人才辞职不干了,只能说明两点没被满足:一是钱财报酬没给到位,二是情感尊重没给到位。就这个保姆而言,职业有差距但无贵贱,依然遵循这个规律,当然是工资费用给的不够高罢了。

这样一来,又印证了自己看法,找个合适保姆不容易,想价钱低又服务好不容易。当然,我也是希望被打脸。


一个人的内心看法难以改变,这是真的需要引起警惕的,千万不要以为人家口头认可一下,就以为真的顺从自己意见了。

俗话说,酒场说话别当真,这可是真知灼见,谁要是当真谁就是天真,除非你自己能力明显摆在那里不得不让别人认可,否则默默无闻突然天上掉下馅饼就别得意过早。

上面找保姆的故事,说明自己看法不容易被改变,即便有事实证实,也会给原有想法找出合理解释。

再看一个事例,我天天说要示弱要领错要柔软,要不争论不对峙要主动让步,可是遇到事情还是忍不住争个对错。

最近和家人说起某个社会新闻,有个职业学校学生去工厂实习,受不了高强度体力劳动,被家长要求坚持,结果酿成跳楼悲剧。讨论这个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时候,自己给出了解释,不同意还不愿意,引起争论,这就是典型的知道做不到,做到闭嘴示弱不是简单事情。

为何难以改变自己看法,究其根源,与“偏差污染”导致。

这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提到的,导致我们难以批判性思维的,是存在3种偏差:情感偏差、证实偏差、期待偏差。

比如,对于找个合适保姆事情,自己看法根深蒂固,甚至化为自己象征,因此存在情感维护,“我看到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筛选正反证据时候,“我看到的是想看到的”,那些不符合想法的证据自动被忽视;满怀期待做事情或者带有情绪做事情,未做之前就决定了事情结果,这就是期待效应,因此才有经典的双盲研究规则。

说到底,就是那句话,我们要相信这个人,而不要相信这个人说的话,对照我们自己不就是如此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