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69]| 劉禪到底該不該投降?

蜀漢沒想到魏兵會突然降臨,根本沒做守城的準備,聽說鄧艾已進入平原,老百姓驚恐不安,紛紛棄家出走,都逃往山林大澤,官府禁止不住。

漢後主劉禪召集羣臣商議,有人認爲蜀與吳本來是友好鄰邦,應該投奔到吳國;有人認爲南中七郡,山勢陡峭險峻,容易防守,應該逃往南中。

光祿大夫譙周卻認爲:“自古以來,沒有寄居別國仍爲天子的,如果到吳國去,也當臣服於吳。而且治國之道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同,大國吞併小柄,是自然的事。由此來看,魏國能吞併吳國,而吳國不能吞併魏國,這是很明顯的。向小國稱臣好呢?還是向大國稱臣好呢?同樣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呢?還是受辱兩次好呢?再說前往南中的事,如果要退守南中,就應該早有準備,然後可行。如今大敵已近,禍敗將及,而一羣奸佞小人沒有一個靠得住,恐怕出發之日就是叛變之時。又怎能到達南中!”

有人問:“鄧艾已經到了跟前,他還能接受咱們投降嗎?他如果不接受,又怎麼辦?”

譙周說:“現在吳國還沒有臣服於魏,大形勢使他不得不接受投降;並且受降之後不得不以禮相待。陛下向魏國投降後,如果魏國不給陛下裂土封侯,我就請求親自到洛陽去,用古聖先賢的大義說服他們。”

衆人都同意譙周的分析,但劉禪還是想去南中,狐疑不決。

譙周又上書說:“南方遠夷之地,平常就不交納供奉租稅,還數次反叛,自丞相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們,走投無路才順服。如今如果去南中,外要抗拒敵兵,內要供奉日常糧食物品,費用浩大,又沒有其他財政收入,全部要從夷人處徵收,他們一定會造反!”

劉禪於是派侍中張紹等帶着璽綬向鄧艾投降。北地王劉諶怒道:“如果我們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也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共同爲社稷而死,這樣才能見先帝於地下,爲什麼要投降?”劉禪不聽。當天,劉諶哭訴於昭烈帝劉備之廟,先殺了妻子兒女,然後自殺而死。

張紹等人在雒縣見到鄧艾,鄧艾大喜,寫信褒揚接納投降。劉禪派太僕蔣顯帶着詔書,命姜維向鍾會投降,又派尚書郎李虎把士民戶口簿交給鄧艾,共計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兵士十萬二千人,官吏四萬人。

鄧艾到達成都城北,漢後主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雙手綁在身後,帶着棺材(表示接受誅殺),到鄧艾軍門投降。鄧艾持節,爲劉禪鬆綁,焚燬棺材,請劉禪相見。又約束將士,不許掠奪百姓,安撫接納投降依附之人,讓他們恢復舊業。

然後就依照鄧禹當年行事(鄧禹曾“承製”任命隗囂當西州最高統帥),代表皇帝任命劉禪代理驃騎將軍、太子爲奉車都尉、諸王爲駙馬都尉之職,蜀漢各官員依照原來的級別職務各自重新拜官,或者成爲鄧艾官屬。任命師綦兼任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兼領蜀中諸郡。鄧艾聽說黃皓奸險,將黃皓逮捕,準備誅殺。黃皓賄賂鄧艾左右,得以免死。

【點評】

關於劉禪,先說兩個小知識。

其一,劉禪的“禪”,讀“shàn(善)”而不是“chán(嬋)”。

其二,劉禪,小名爲什麼叫“阿斗”?據劉禪之母甘夫人說,她夜裏夢見自己仰吞北斗而懷孕劉禪,故給兒子起了這個小名。

“扶不起的阿斗”,已經是衆所周知的一句俗語,也是劉禪昏庸無能、愚蠢無腦的最大標籤。實際上,由於文學作品的戲劇性描寫,已經把劉禪過於臉譜化。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不能太簡單化。

劉禪投降之後,起初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負面評價,陳壽在《三國志》中,甚至還如此評價諸葛亮輔政時的劉禪:“後主任賢相則爲循理之君……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直到宋代,劉禪在蜀地仍是一個正面形象,爲當地百姓懷念,成都的劉禪祠和武侯祠分列於劉備的昭烈廟兩側,自南北朝興建,一直保存到北宋。在古代,若是單純的負面形象之君,不可能爲他立祠廟。

後來,在所謂的“正統”封建道德家來看,劉禪亡國,於漢是不忠,於父是不孝,於是乎劉禪昏庸無能形象便永世不得翻身了。

三國時期,哪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劉禪也!他做了四十年的天子,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劉禪在位的前期,主要是諸葛亮輔政,人們往往只記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卻忘了君臣之道,是兩個人的事情,沒有劉禪的信任,諸葛亮也是難以徹底放開手腳的。在諸葛亮主持朝政時,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一種“虛君制”,劉禪在“循名責實”的前提下,對丞相採取百分百授權,任由其建立一個可靠的政府,充分發揮才能。

劉禪或許對諸葛亮功高蓋主有些忌憚,但他和諸葛亮的感情非常深厚的,其信任是不可動搖的。這裏說一件事。

諸葛亮去世後,丞相參軍李邈以爲劉禪早就對諸葛亮不滿,會對諸葛亮進行清算,他上書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有反叛之心,孝宣帝也不是喜歡殺害大臣的皇帝,但因爲做臣子的迫於形勢所逼,做君王的懼怕臣子功高蓋主,所以萌生奸計。諸葛亮統率強兵,威嚴而兇狠。俗話說有五種人物不能讓其駐守邊境,以避免出現意外。我時常替國家的未來擔心。如今諸葛亮死了,也能保全他的宗族了,西北方向再無殺戮出現。全國老小都應該進行慶祝。”

他將諸葛亮比作西漢呂氏、霍氏等囂張跋扈的外戚,還將孔明之死當作喜事。劉禪看到這份上書,是怎麼做的呢?他暴怒,立刻將李邈誅殺。李邈是劉禪在位期間唯一親自下詔誅殺的人。

清代才子袁枚對後世褒孔明而貶後主的做法不以爲然,他說:“孔明之賢,即後主之賢也。”



劉禪在爲政方面,也不是像小說描寫的那樣無能近乎傻子。相反,他是有相當的政治能力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爲了加強帝權,取消丞相制,先是以蔣琬爲尚書令和大將軍,接替孔明“總統國事”,之後又任命費禕爲尚書令和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改任大司馬。這樣,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蔣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各有側重。等到蔣琬去世,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悄無聲息地奪回君權,玩弄權術是很高明的。

在處理君臣關係時,劉禪經常表現出極高的情商。

魏國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年在爭奪漢中時被蜀將黃忠所殺,蜀漢是夏侯霸的殺父仇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話就將仇恨化解,兩軍相爭,難免有死傷,你的父親也並非死於我父親之手。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劉禪的皇后是張飛之女,張飛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夏侯霸因此不再心存芥蒂,在蜀漢死心塌地。

劉禪最嚴重的錯誤,是在執政後期,寵信宦官黃皓,致使小人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悲劇在於,劉禪不是低能兒,看不出來黃皓的人品,但就是不願處置他。兩個原因,一是作爲他的“生活祕書”,黃皓把他伺候得很舒服;二是他認爲一個小跑腿的,能掀起多大浪呢,他嚴重低估了黃皓的危害性。若不是因爲忌憚黃皓,姜維不會到沓中種麥避禍,也就不會發生蜀國國防空虛的局面。

對於劉禪投降,歷史評價兩極。

有人說,劉禪怯懦闇弱,爲活命可以不顧尊嚴;身爲國君,他未能以身殉國;身爲兒子,他未能堅守父業;身爲領袖,他未能以身作則,他是不忠不孝,無信無義之輩。

有人說,既不能戰,也不能逃,投降是唯一出路。該投降時就投降,接受失敗,就是智慧。至少避免了蜀地生靈塗炭,這就是功德。

從當時的形勢看,劉禪的投降也屬於無奈。表面看,鄧艾的奇兵殺到成都附近,人數不算太多,而且地理情況陌生,後勤保障等等都成問題。如果劉禪能組織力量拼死抵抗,給姜維回援的時間,不是沒有機會取得勝利的。但是,在古代,通信並不發達,鄧艾的突然出現,蜀國並不知道具體實況,神兵天降,蜀漢集團已經喪失了抵抗意志。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劉禪想抵抗,恐怕已經沒有人聽指揮了。在最後的會議上,只是逃跑的兩個方案,沒有人提出如何抵抗的。

應該說,蜀國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綜合國力不濟,“蜀窮匱至此,固難以支久矣!”在弱肉強食的法則下,實力弱小的蜀、吳被魏晉吞併,只是早晚的事情。

至於劉禪是應該以身殉國,還是接受失敗,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補充一下,當時不少蜀國人還是表現出了過人的氣節。除了正文中記載的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這裏再舉一例。劉禪的后妃中有一位名叫李昭儀的。魏軍攻佔成都後,將蜀漢宮中的一些宮人賞賜給尚未娶妻的將領。李昭儀憤然說:“我不能二三屈辱!”隨後自殺而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