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20.1_3:周有大賚善人富,只因知人且尚賢

「堯曰篇第二十」1_3

【原文】

(續上)“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待續)

【譯文】

“周家得了(上天)大大的恩賜,故多有賢能之士。雖有周家之宗親,不如有賢能之士。百姓若有過錯,其責在我一人。”

【註釋】

“周”,指周家,即周人之族。其先祖居於姬水一帶,故以姬爲姓。到古公亶父爲部族首領時,因受戎狄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遠徙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故稱“周人”。武王伐紂成功後,即以“周”爲號建立周朝。周朝共計享國790年,分爲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以趙、魏、韓“三家分晉”爲節點,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賚”,音“賴”,賜也。應是指上天賜予賢能之士,而非有些註解以爲的周王賜予人富貴。如《尚書·說命》中的“夢帝賚予良弼”。

“善人是富”,即多有賢能之士。“善人”,與後文的“仁人”一樣,均指賢能之士;“是”,用於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富”,多、豐饒。

“周親”,周家之宗親。一說爲紂王之至親,今不從。

“予一人”,通常認爲是上古帝王的自稱之詞。但在《尚書·周書·金縢》、《韓詩外傳·卷三》和《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均有周公對武王自稱“予一人”的記載。

【評析】

本節是“堯曰篇”首章第三節。古籍古注多以爲是周武王之言,但在《韓詩外傳·卷三》中,“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則是周公對武王所言。其實本節除了“周”字之外,並無明顯的時間印記。然而“周”既可指武王所建之周朝,也可指周朝之前的周人。並且“百姓”也可僅指治下之民,而非指天下之民。故本節雖可確定爲周人首領之言,但卻無法確定出自何人之口,似乎文王、武王、周公都有可能。因爲三人併爲古之聖者,且所在之時均人才鼎盛。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作《馬說》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因爲文、武、周公能尚賢用賢、知人善任,能任人唯賢而不任人唯親,並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胸襟擔當,所以天下之人才皆願爲其用命,也纔會“周有大賚,善人是富”。爲政者於此,宜當深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